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10日 星期四

    大学不应为“特殊”而忽视“一般”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10日   07 版)

        近几年,以“国字号”命名的新行业类大学接连出现,其标杆作用或者说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不能不令高等教育从业者和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人士担忧。

        近70年来,每次大学办学方向、模式和策略的调整都有一个国家需要或现实需要的理由。20世纪50年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理工人才充实到国家建设上;20世纪90年代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短缺,只能启动大学的自我造血功能;现在,新的行业类大学似乎又与被西方“卡脖子”的学科相关联。这些理由不能说没有现实意义,但是,在相关形势和相关理由出现之时,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实际的操作者,都极少考虑到大学固有的特性。

        如果说大学固有的特性代表“一般”的话,“现实需要”就代表“特殊”。从时间上看,“一般”更多、更长,而“特殊”则更少、更短。从效应上看则正相反,“特殊”更突出或更容易被发现,而“一般”更普通,更难以被感知。因此,非要分出个孰重孰轻并无太大意义。

        然而,大学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它不是“工具”,也不能被当作“工具”。也就是说,仅仅把大学当成“特殊”时期的“现实需要”承载的工具,就有可能损害或消解其属于教育机构的“一般”功能。

        无须强调所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因为这种平衡往往不是实相,而很可能是经过伪装的。教育管理层面上的平衡是应该有相当的操作性的。

        新建立的行业类大学充其量仅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平和功能,其培养目标是满足行业内需求,毕业生也主要在行业内部消化。它的社会价值多在于发展各自行业和解决局部就业问题,缺乏综合性大学对“普遍性”的追求和整体性、全方位的社会价值。

        与民办大学相比,公立大学应该更多地体现教育公平和整体社会的利益。其社会价值不能限于为社会提供某一类型的技术人才,而是要更多地培养足以改变社会整个面貌、提升社会整体文化和道德水平的一批具有相当素养的人。

        (《中国科学报》6.1 尤小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