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的镜头下,古老的文物展现出不一样的美,数不清有多少网友因为想拍出“同款”照片而走进博物馆。9年来,他到过国内外200多座博物馆,用照片把这些线下的博物馆“搬”到网上,在微博收获近400万粉丝。他是微博大V“动脉影”,原名黄翼,一名文物摄影师。
“看到那些只在书本里看过的珍贵文物,仿佛见到了相知多年的老朋友。”出于这种热情,黄翼在9年前与文物结缘,为文物留下超过50万张“艺术照”。
2012年元旦假期,黄翼带着刚买的单反到陕西旅游。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他拍摄了第一幅作品——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的“肖像照”。那时,他在微博上还没有多少粉丝。
此后,黄翼的微博更新从不间断。有人问,背后是不是有团队,他回应说拍摄、修图、发博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
“月光、星光与银河。”这是黄翼对清代窑变釉石榴尊的感受,除标出文物名字和展出地点,还会发表一些想法。照片里的石榴尊,口部外卷形似石榴,色泽鲜艳饱满,在纯黑的背景色下,瓶身的花纹更显得瑰丽多姿。这张让网友拍案叫绝的“美照”,其实是一场巧遇。
这张照片拍摄于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古代中国展厅。当时,展柜两面都是通透的,通过玻璃的一面去拍另一面,背景非常杂乱。“要是有个穿黑衣的人在后面挡一下就好了。”他提前调好参数,在展台前等了大概10分钟,终于,一位穿黑衣服的游客经过,他抓住机会按下快门,为石榴尊留下了绝美瞬间。这成为他目前最满意的照片之一。
之前,黄翼在湖北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到各地博物馆参观、拍摄都在业余时间完成。博物馆的参观者大多脚步匆匆,但他为拍出满意的效果,总是逛得很慢。为了能在闭馆前拍摄更多照片,他还会带上面包、饼干等干粮,“出馆找餐厅吃午饭很浪费时间”。
2018年,黄翼的微博认证为“博物馆摄影师”,主页上写道:“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只是一个发照片的,什么也不懂,工作与博物馆及文博圈都没有关系。”
其实,每次拍摄前,黄翼会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做足功课。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和光线,他围着文物转圈,或踮脚、或蹲下、或趴下、或仰拍,总能捕捉到一些不易发现的细节。黄翼说,文物在博物馆图录里大多是“证件照”,那是为了保存文物的基本信息。“但我要做的是发现和展示文物的美。”
9年时间,黄翼去过很多博物馆,“充当大家的‘眼睛’和‘腿’,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欣赏文物,是这么多年以来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北京海关博物馆的一次临展上,一个从西北烽火台出土的军用锅刷吸引了黄翼的注意。那是一个用细树枝扎起来的用来刷锅的刷子,因为经常被使用,锅刷的一面已经被磨平了。当他把照片发到微博上,有粉丝问,为什么要分享这个既不好看又不值钱的东西?他回应说,这其实就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充当文物与大众间的纽带。
“一些文物虽然看起来不够好看,但它蕴藏着历史的生命力,能够真切地反映古人的真实生活,这种视觉上的体验比阅读书籍要直观、强烈得多。”黄翼说,“向大众讲述文物照片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不仅是爱好,还有一种责任感”。
(《瞭望新闻周刊》 2021年第22期 徐步云 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