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个名字都叫“小莉”的姑娘,一年365天,她们都在帮忙。比如,鸡丢了,因为脚臭被打了,买的沙发扎屁股了,农民的西瓜卖不出去了,女士割完双眼皮眼睛闭不上了……
帮忙是她们的工作。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小莉帮忙》开播12年,因为帮忙成功率太高,求助人送来的锦旗太多,挂在办公室墙上“就跟不孕不育门诊一样”。
但是最近,24岁的女记者李小莉(李向丽)经历了一次并不顺利的帮忙。她眼前坐着一位84岁的犟老头,过去四五年间,老人在收藏品上花了20余万元,带回的包括一块4万元的“玉玺”、4000元的《清明上河图》、6000元的《千里江山图》等“古董”。钱是老人“从牙缝里抠出来”的积蓄,以及儿女、亲戚处的借款。当初售卖并承诺回购藏品的公司,有的已经跑路了。
现在他执意要跟其他老人去北京参加拍卖会。李小莉此行的目的是把深陷其中的老人拽出来。她费尽口舌,先跟老人套近乎,求看藏品,被拒,又提出让专家帮忙鉴宝,还是被拒,最后直言担心老人被骗,老人也坦白“(画)是复制品”,“我不碰南墙不回头”,屋子里多次安静下来。这次帮忙失败了。
因为帮忙风格各异,“小莉”有着各种外号,“苗大侠”“犀利姐”“媛追追”“曦怼怼”“霸气姐”等。在她们帮助下,许多事有了好结果,她们也因此走红网络。最近,在郑州,小区内养鸡扰民七八年的大爷把鸡窝清了;在周口,被父母抛弃在家的4个孩子,找到了消失6年的父母。隔三岔五就有人往办公室送锦旗。
“小莉”的幕后,有一个叫孔琛的男人,作为制片人,他要确定选题,把所有“小莉”撒到这片叫“豫”的土地上,以保证晚上节目顺利播出。
这两年,节目收视率在省内同时段总是第一,孔琛生怕哪天会掉下来,“观众很敏感”。每天晚上6点10分到7点,会有不少人端着饭碗在电视机旁守着,有的一天不落地看,有的边看节目边做笔记。
作为河南平顶山人,李向丽是看着《小莉帮忙》长大的,小时候她曾怀疑,“这节目是不是编的,咋啥事都能解决?”“这么小的事儿也能上电视啊。”2009年栏目正式创办时,她12岁,节目里的“奇葩事”对她来说还有些遥远。
栏目元老、80后刘艺(刘小莉)记得,2009年栏目开播第一天,有一期节目是帮忙找骆驼,只因为有一个人的心愿是“跟骆驼合影”。时至今日,记者仍会调侃,“今天是动物世界。”蟑螂、蛆虫、狮子、黑熊、鸡、猪、狗都在节目里出现过。难免遭人吐槽——“人的事儿还忙不完呢,你还帮狗。”除了骆驼,小莉们帮忙找过的东西太多,筷子、车票、鞋垫、口红、儿子,甚至前夫。
但如果未曾接近求助人,你很难得知,那双筷子是一位老人的亡妻用了42年的,那只鞋垫是为一位唐氏综合征患儿高价定制的,那个儿子是身患绝症的母亲离世前唯一想见的人。
刘艺把那些事称为新闻里的“边角料”,是其他媒体“都不屑于帮的事”,就这样一帮12年。
《小莉帮忙》是12年前从一档叫《民生大参考》的新闻栏目里孕育出来的,那时正值传统新闻的黄金时代,总有遇到麻烦的观众打栏目热线,问“(麻烦)怎么解决”。起初,他们会派记者前去帮忙,但疑惑随之而来,“这算不算新闻?”于是,他们决定做一档纯粹帮忙类的节目,“一定要去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问题”。最早的帮忙记者名叫陈小莉,栏目名称也由之而来。
那时,孔琛在《小莉帮忙》做副制片人,要帮的忙多涉及水电气暖、邻里纠纷,“不做社会突发新闻,不做案子等”。在他看来,“我们比仅仅报道一个事实,还要往前再跟进一些,要有结果,我们其实是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时是为某十字路口装上几盏红绿灯,有时是帮忙抓到一位偷手机多年的小贼,有时是保住一名5岁男童被割断的食指。
2020年疫情发生前,李向丽给一位女孩儿帮过一个小忙,令她印象深刻。
这个女孩儿想给57岁的父亲、56岁的母亲办一张结婚证。因为父亲喝酒,父母曾离婚,但离婚未离家。李向丽见到两人时,那位父亲病重在床,母亲一旁照料。“我想在我有生之年,给她一个完整的家。”父亲说。
李向丽联系当地民政局,被告知双方要一起到婚姻登记处,无法上门服务。但那位父亲已经无法下床。又与医院协商,医院派救护车将二人送去民政局。在民政局门前的救护车上,女孩儿父母完成了婚姻登记,父亲躺在担架上舒了一口气,母亲哭了。
李向丽从救护车上下来时,女孩儿慌忙上前把4颗棒棒糖塞在她的手里,“喜糖,拿着”。
李向丽抿了抿嘴唇,微笑着,眼泪却淌了下来。通常情况下,小莉们被要求不收求助人的任何礼物,一瓶水也不行,但这一次她破例了。没几日,因为疫情影响,当地暂停了婚姻登记。前不久,那位父亲走了。
“这可能是其他媒体不会涉猎的,但每一件事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活。”孔琛说,“对求助人而言,影响肯定是100%,但对其他不相关的人,影响可能是1%。”一位每天都看节目的大叔说,他之所以喜欢,是因为那些事儿贴近生活。
如今,《小莉帮忙》在抖音、快手上时常上热搜,也经常有山东、河北等外省求助人打来电话,甚至有人专程赶到郑州市郑花路18号的电视台门前,询问是否帮外地忙,通常会得到否定答案。也有人留言建议,“希望每一个城市都有小莉帮忙”。
“以前有人觉得,我们的节目都是做给‘下里巴人’看的,‘阳春白雪’的那些人不看。”刘艺觉得,“这种说法太片面,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帮忙,每个人都要吃喝拉撒,也有一地鸡毛的时候”。
(《中国青年报》6.2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