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并不是为维护而维护,而是在后面有一种强有力的价值诉求,那就是不忍“生灵涂炭”,保全生命。它维护生命和人格的平等。为民制产,不与民争利,保障百姓的小康,但又不主张无限制的满足物欲,而是主张节制,适可而止。它希望人们能够在日用人伦和人生理想上重视精神和文化生活。
尤其在个人修身方面,它是积极鼓励人向上的,一种希圣希贤的理想可以让个人安身立命,也为社会奠定一种德性的基础。它不主张一味追求“进步”,尤其是那种单一方向的“进步”。它的历史观和宇宙观从根底上说是天道往还,循环反复的。它还考虑到平衡,而比平等更重要的是平衡。它深谙人性,不仅人的共同性,也包括人的差别性,不对全社会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不提出乌托邦的社会理想。
儒家的哲学有时被讥为“道德常识”。我倒是希望为儒学的常识性质辩护。它是一种生活的常识,甚至连叙述也保持平常。而验之于当代西方学界各种层出不穷、新奇可怪的理论,包括一些忘记了常识,甚至扭曲常识的理论,倒是让我们感到从古到今的一些基本常识的可贵。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认为,儒家其所以为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谈到“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当然,当代儒学还需要面对新的挑战。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乡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乡村为基础的社会,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文明。但是,今天的中国显然也进入到了一个以城市为重心的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工业文明乃至高科技文明之中。儒学如何从自己的古老智慧中吸取对现代明的应对之方,也为世界带来思想的借鉴,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探索。
(《国际儒学》2021年第1期 何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