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于6000多年前从中亚和地中海地区起源,汉代时期被引入中国,9世纪传入日本和南亚地区,16世纪前期在非洲和南美种植,18世纪传入北美,适应性极强,足迹遍布全球。因为独特的气味,蒜在欧洲赢得“臭玫瑰”的名声。
除了食用,大蒜还以其药用功能著称。现代消毒法被创造出来之前,欧洲大陆上的牧羊人开始用大蒜给伤口消毒。现代研究发现,大蒜中的挥发油、浸出液及蒜素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大蒜不仅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餐桌上享有一席之地,在中国饮食史上也不可或缺。据唐代虞世南的《北堂书钞》记载,大蒜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汉朝的。一段简短记叙的背后还有个小故事: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没想到刚进入匈奴地界就被发现并扣留。扣留期间,虽有食物可吃,但双方饮食差异较大,加之环境恶劣,张骞他们开始上吐下泻。幸好有“葫草”这种植物,不仅可以食用,还能治疗腹泻。
这里的“葫草”便是大蒜,当地的匈奴人还爱用它涂抹身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
大蒜加入中华食谱后,煮肉去腥,凉拌增味杀菌,凭借实力开始霸占古人的餐桌。唐代寒山曾言“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即蒸猪肉的时候沾点蒜酱,烤鸭肉时撒点花椒和盐。大蒜不仅可以用来烧菜,亦可凉拌。
(《解放日报》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