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03日 星期四

    “人民”概念的中国语境辨析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03日   07 版)

        当前对“人民”的理解,容易出现以下三种形而上学式的概念偏误。一是抽象的人本学解析。此观点从本体论视角出发,把人的本质与“人民”等同起来。对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起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其核心是把人的个性、欲望、潜能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虽然这一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实质上却把人的自然属性拔高为人的本质。二是片面的阶级界定。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阶级分析法则是指导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方法。而当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时,我们就应从人民自身的发展程度和解放程度来看待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来审视“人民”的内涵。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避免使其教条化。三是机械的社会结构划分,即把社会群体以各种社会标准作结构划分。然而,人民既不是一种量上的区分,也不是一种社会等级的标定,而是代表着一种普遍性的立场,这种立场旨在遵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

        深究以上对于“人民”的概念偏误,问题的症结在于,当我们一提到“人民”时,总是习惯于先去寻找“人民”,去甄别“人民”。但是,理解“人民”的关键不在于“人民是什么”或“人民在哪里”,而在于“人民怎么样”,即人民的价值内涵。

        历经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人民怎么样”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它是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行动,只有不断赋予“人民”以新的价值内涵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时,党中央果断提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生命健康是人民最普遍的利益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统一是“人民”价值内涵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也是人民幸福的根基。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仍没有忘记摆脱贫困的历史任务。无论是“生命至上”的疫情防控理念,还是“不落下一人”的脱贫信念,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民”价值内涵的当代中国之境。

        (《中国社会科学报》5.18 余根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