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03日 星期四

    他撑起了山路上的“流动邮局”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03日   05 版)

        5月30日,“马班邮路”忠诚信使王顺友因病逝世,享年56岁。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来,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用户手中;他一路奔波,战胜孤独和寂寞,将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1984年,年仅19岁的王顺友从老父亲手里接过马缰绳,子承父业,成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一名普通的马班邮路乡邮员。当时,老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郑重地说:“送信就是为党做事,为党做事的人要吃得起苦。”王顺友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走上了马班邮路的漫漫征途。

        这里高山绵延起伏,全县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大山有20多座,平均海拔3100米,气温从零下十几度到近四十度,依次经过大大小小的山峰沟谷,穿过四片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从白碉乡到倮波乡,还要经过当地老百姓都谈之色变的“九十九道拐”,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摔下悬崖。但这就是王顺友走了20年的邮路!在这条路上,没人能和王顺友比速度,他顽强无比。

        2002年12月,日本NHK电视台专程来到木里,对王顺友负责的邮路进行跟踪拍摄。摄制组用4天时间只走了80多公里,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坐车返回木里,然后转西昌、过冕宁,再经甘孜州九龙县到达倮波乡,这一圈,他们绕了六、七百公里才进行完邮路终点的拍摄工作。出发前,他们和王顺友打赌说:看谁先到达倮波乡。然而,令日本摄制组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们坐车到达倮波乡时,王顺友已牵着那头白骡子等半天了。日本记者被王顺友征服了,他们伸出大拇指说,王顺友,好样的,你是真正的男子汉!

        在这条路上,没人替他分担近乎残酷的艰苦,他一肩挑、一人扛。当万家灯火、家人团聚的时候,他只能一个人蜷缩在山洞、牛棚、树林里或露天雪地上,只有骡马与他相伴。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就啃几口青稞面,渴了只能喝几口山泉水或吃几块冰。到雨季,他几乎没穿过一件干衣服。由于常年野外风餐露宿,喝酒驱寒,王顺友的身体一堆毛病。他,脸色黝黑,眼窝深陷,皱纹有如刀割,爬满消瘦的脸庞。

        在这条路上,更没人比他乐观。王顺友是苗族,唱山歌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大山深处,常常走上一两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孤单寂寞时,他就亮开嗓子纵情地高唱山歌:“月亮出来照山坡,照见山坡白石头。要学石头千年在,不学半路丢草鞋……”

        面对这绝无仅有的困苦,这个外表矮小、干瘦、背驼的“男子汉”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独寂寞和艰难险阻,每年投递报纸8400多份、杂志330多份、函件840多份、包裹600多件,为大山深处各族群众架起了一座“绿色桥梁”。正如他自己所说:“搞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给党丢脸。”

        (综合新华网、川观新闻5.30 侯大伟 吴浩 郝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