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守护伊犁鼠兔,他从青丝到白头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01日   05 版)

        李维东

        “为什么不命名为‘李氏鼠兔’?”有人问,李维东摇摇头。

        “可以称您为‘伊犁鼠兔’之父吗?”李维东再次摇头,“每只伊犁鼠兔的生命周期只有3~5年,发现它们已过去这么多年,早更新迭代了好几辈,这个叫法不合适。”

        坚持做人低调、做学问严谨的李维东,是新疆生态学会副秘书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也是李维东自然生态保护服务工作室总负责人。他更为熟知的身份,是濒危物种“伊犁鼠兔”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986年,李维东将其在野外考察发现的新物种命名为“伊犁鼠兔”,从此,国际动物史册上多了一个中国人命名的动物。他的命运,也因此与伊犁鼠兔紧紧相连。

        看了一眼,追逐一生

        今年66岁的李维东原本学医,毕业后进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卫生防疫站工作,成为一名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河谷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李维东经常涉足其间,难免与盗猎分子狭路相逢。

        “当时偷猎马鹿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在山上发现很多偷猎者痕迹,及时举报,并通过媒体披露,还抓过盗猎分子。”那时已成为新疆人大代表的李维东,视保护野生动物为己任,对濒危物种投入极大关注。

        1983年夏,不到30岁的李维东,在尼勒克县北部山区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悬崖峭壁处,发现了一个耳朵圆圆、像鼠又像兔的灰褐色小动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重大发现,后经多方询问,附近牧民也都不认识它。1986年,李维东对这一新物种的发现最终得到了学界认可,由他命名的“伊犁鼠兔”被载入世界动物史册。然而,伊犁鼠兔正以惊人的速度退出人们视线。

        20多年前,李维东在天山设置的14个定位观测点,目前仅剩精河县和乌鲁木齐天山一号冰川两处还能观测到伊犁鼠兔活动踪迹。他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减少;加之伊犁鼠兔呈高度片段化分布、近亲繁殖、生命周期短等因素,对其生存极为不利,伊犁鼠兔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命运。

        2014年是李维东最后一次在野外见到伊犁鼠兔。2015年,他成立李维东自然生态保护服务工作室,四处宣传,筹集资金,想为伊犁鼠兔争取最后一线生机。

        头破血流,在所不辞

        为了研究需要,李维东曾养过伊犁鼠兔,这种动物不鸣叫,像猫狗一样喜欢用尿迹占地盘,还爱吃馒头。并且,伊犁鼠兔是所有鼠兔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一种,是中国天山特有物种。它们一般生活在天山高海拔地带,需要靠肉眼察看花椒大小的粪便,以及用架设在悬崖峭壁间的红外相机追踪它们的行踪。野外考察的环境艰险,一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布置安全绳的条件,李维东常常只能徒手攀岩,在距地面四五米高的崖壁上行进。

        跟随李维东参加野外科考的志愿者马海霖,谈起最难忘的经历时说:“当时去天山一号冰川放置监测伊犁鼠兔活动的红外线相机,我和李维东老师沿着陡峭岩壁徒手攀登,往下看是90度的悬崖绝壁,寒风刺骨,冻得人直发抖,有种身处绝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绝望感。但只能咬牙前行,6个多小时后终于完成工作。”

        李维东有一儿一女,孩子们从小经常跟他跑野外,小磕小碰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儿子在野外帐篷里整晚发烧,至今回想起来,仍令李维东内疚不已。后来,儿子视力条件好,考上了飞行员,女儿则进入环保行业,还喜爱攀岩运动。谈及这些,李维东既有遗憾又觉欣慰。

        “我其实希望子承父业。”李维东说,常年野外奔波毕竟不是大多数人心向往之的选择,他曾有意培养的接班人选,最终也选择去读博士,告别风吹日晒的生活。

        因为常年奔波劳累,李维东目前的身体状况已今非昔比,他的背包里随时备着速效救心丸。但只要到野外考察,他总是坚持亲自上山布设红外相机。

        如今,伊犁鼠兔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5年被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到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再到今年2月5日被收入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伊犁鼠兔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

        (《新华每日电讯》5.26 潘莹 张钟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