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一种“穿肠烂肚”的疾病盯上青少年

    《 文摘报 》( 2021年06月01日   08 版)

        克罗恩病是一种与人体免疫系统相关的炎症性肠病,也被称为“绿色癌症”,近年来国内患者持续增多。

        吃几块香喷喷的炸鸡,成了一个20岁少女遥不可及的梦想。    

        曾有医生这样告诉仙荼儿,“你肚子里的肠子,会一寸寸地全部烂掉,治不好了。”    

        2021年4月,拿到确诊克罗恩病的“宣判书”后,在四川旅游学院读大二的仙荼儿,在B站发布了患病的消息,瞬间登上该平台热门视频榜。    

        如果没有奇迹般的医学突破,她恐怕要终生与克罗恩病为伴了。这种与人体免疫系统相关的炎症性肠病,可能在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引发炎症和溃疡,因其病因不明,无法治愈,也被称为“绿色癌症”。近年来国内的临床患者持续增多,且多发于免疫力更强的年轻人群体。

        2021年5月18日,仙荼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从高三下学期开始腹胀腹泻,先后被疑为阑尾炎、肠结核等多种疾病进行治疗。2021年春节后开学没几天,她被活活饿到几近虚脱晕倒,才被送入急诊收治入院并确诊。

        “这是个特别惹人怜爱的乐观女孩。”在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焰告诉记者,“很多年轻患者听说克罗恩病终生无法治愈,就特别绝望,但其实如果能尽早确诊获得规范治疗,生活质量能显著提高。”    

        对克罗恩病患者来说,吃饭成了天大的难事,他们会出现腹胀、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体重下降、营养不良都是常事。

        “绝不是简单的肠胃炎拉拉肚子那么简单。”今年33岁的患者周鸿告诉记者,他家在农村,做不起手术只能保守治疗,每天喝三顿大米、小米粥,一口菜都不敢吃。

        从2008年阑尾包裹进行回肠-结肠切除手术开始,几年间,周鸿接连出现肠粘连、痔疮、肠梗阻、肠瘘等病症。2016年,他亲眼看着晚上喝的粥,从阑尾手术后刀口处的脓包里流了出来——他吓呆了,“肠子都漏了”。而医生给出的建议竟然是无法手术,要等伤口自己长好。

        短短数月,周鸿的体重从110斤降到只有70斤,每天躺在房间床上痛苦哀嚎,“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吃饭,没有饿不饿的概念了,很想死掉算了”。他畏惧阳光,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不愿意见任何来探病的亲友,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   

        挺过这次凶险的病情后,2017年2月,周鸿从老家山西长治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就医——他又一次把肚子撑破了,终于被确诊为克罗恩病。    

        相比周鸿,仙荼儿要幸运些。她从2018年开始出现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型等症状,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做阑尾炎手术切掉“烂肠”后,这个身高只有157厘米的小姑娘,一度饿到只有66斤。“人都瘦成一个骷髅,只剩骨架了。”她笑着告诉记者。

        2020年疫情期间,她又开始吃不下东西,喝粥也会吐,辗转多地求医后,终于有医生向她提起“克罗恩”这个陌生的名字,建议她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看病。

        入院后,医生发现仙荼儿的十二指肠出现狭窄和堵塞,为减轻肠道负担利于恢复,紧急启用鼻饲进行全肠内营养补充来维持生命。细长的硅胶导管经过鼻腔插入胃内,再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鼻饲适用于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在鼻饲泵的压力下,温水冲泡后牛奶一般的营养液,会被灌注到导管,灌完一瓶需要三小时,每天四次,也就是说,仙荼儿每天得用12个小时的时间来“吃饭”。    

        住院21天后,仙荼儿出院返校,但仍不能吃东西,除了紧贴在脸颊的鼻饲管,有时还要背着鼻饲泵的小机箱去教室上课。

        但在某个清晨,发现鼻饲管突然堵住的瞬间,乐观的仙荼儿还是急哭了——营养液泵不进导管,饿上一天已经很难受了,医生还说没办法,得做肠镜重下鼻饲管,而门诊肠镜预约排到了一周以后,她还得饿着肚子撑几天。

        幸运的是,在医院急诊奔波一天后,导管在傍晚时奇迹般地通畅了。仙荼儿用视频记录了这段故事,有不少医生护士包括病友在评论区与她分享经验,更多网友为她加油打气,直言过去对克罗恩病患者遭受的痛苦知之甚少。

        陈焰介绍,全世界有超过1000万人患有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两种疾病被统称为炎症性肠病,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病”,在经济越发达、GDP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越高。

        譬如北美和北欧,克罗恩病早已变成比较常见的疾病,而最近二十年间,在亚洲、南美、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又开始陡升。针对克罗恩病的病因,国内外研究者提出过基因遗传、冰箱内食物细菌感染、抗生素不当使用、婴幼儿时期过度成长在无菌环境等多种假说,但尚无科学定论。

        中华医学会制订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显示,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77/10万~3.14/10万,是一类鉴别诊断困难、难治患者较多的疾病,20余年来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发病高峰通常在20~40岁。  

        陈焰提供的医院门诊患者数量变化也呈现了这一趋势。在2011-2020年间,该院累计收治的克罗恩病患者人数,从214人增长至3205人,由于克罗恩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病人会一直跟随着门诊,这也导致了“滚雪球效应”——病人越来越多。疾病对年轻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因病辍学、就业受阻等情况,亟待社会各界关注。

        (《南方周末》5.20 崔慧莹 黄佳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