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专门追踪和监测文物黑市的研究机构“ATHAR小组”发布报告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非法文物贩卖活动激增,大部分交易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进行,多数文物来自中东地区。
伊拉克地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油价暴跌,而伊拉克接近9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禁足令、封城令也让刚刚从战乱中复苏的旅游业雪上加霜。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还占据了大部分财政和人力资源,导致文物劫掠、走私现象更加猖獗。
文物命途多舛
长年的战火已对伊拉克、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在1991年美国等34国联军发动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博物馆的4万多件文物遭到抢劫。美军的狂轰滥炸是对文化古迹最大的破坏。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更是监守自盗地洗劫了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至少有1.5万件文物从博物馆被偷。
“伊斯兰国”是一个活跃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境内的极端恐怖组织。2003年以来,它在中东四处破坏文化历史古迹,相继洗劫了摩苏尔博物馆、亚述古城遗址、哈特拉古城等数百个文化遗址。在“伊斯兰国”暴徒的眼中,只要他们认为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文化遗产都要被清除。
一边毁坏文物,“伊斯兰国”还通过走私文物敛财。走私文物、盗采石油、贩卖人口,被认为是“伊斯兰国”敛财维持经济运转的三大手段之一。据卡塔尔媒体披露,除了购买武器装备等费用,“伊斯兰国”还要支付工资和抚恤金等费用,一名普通武装分子的月薪在500到600美元之间,抚恤金在10万美元左右。
以“公共收藏”为名拒绝归还
按照1954年《海牙公约》、1970年《禁止文物进出口公约》等国际法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让文化遗产回归原有国。“它们在美国、英国、瑞士、黎巴嫩、阿联酋、西班牙……”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文物追索部门主管瓦法·哈桑呼吁,“今天,至少将我们的历史归还回来吧!”
伊拉克的文物追索之路并不平坦,首先谁也不知道该国到底丢失了多少文物。但按照1970年《禁止文物进出口公约》以及1995年签署的《罗马和约》,所有文物购买者必须首先确认文物的来源是合法的。但是,多数在黑市交易的文物来自非法挖掘盗取,属于首次重见天日,追溯源头和寻找证据难度极大。
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和拍卖行也不情愿将收入囊中的文物归还,并以“公共收藏”为由拒绝将文物归还原属国。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主流观点认为,文物所有权属于创造出该作品的原文明,文物一旦脱离其原生地,便难以完整地诠释其来历和保存其传承。
“一些文物重见天日之时,往往也是它的生命终结之日。”伊拉克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哈特拉·马赫迪说,他时常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保护还是破坏,“一些文物被我们挖掘后很可能被盗进入黑市。或许,它们永远埋在地下更安全。可是,如果挖掘文物的盗贼捷足先登呢?”
(《南方周末》5.20 杜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