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

    热捧“高被引”缺乏科学依据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7日   07 版)

      “高被引”是高被引论文以及作者的统称。高被引论文的概念率先由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提出。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最近10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将被引频次排在各学科领域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

      当下“高被引”之所以在国内深受重视,是缘于国内很大程度上把高被引论文等同于顶尖高质量论文,而这又是基于高被引论文在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这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个假设条件不成立,那么把高被引论文简单等同于顶尖高质量论文显然站不住脚,对“高被引”的评价结果以及一系列政策导向也就很成问题,过于热捧和追逐,可能相当致命。

      “刷指标”现象导致中国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声誉严重受损。因为“高被引”的光晕效应,国内个别学者通过各种不光彩手段来提高论文引用率的现象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高被引”的看法,也波及对整个中国学术诚信的评价。

      论文“出口转内销”现象导致中国教育和科研损耗巨大。刻意追求“高被引”无疑助推了国内学者把论文发表到国际期刊上,再转回国内让国内同行阅读和使用的现象。由此导致国内学术论文成果交流耽搁,大量科研经费化作了高昂的论文版面费、靠“高被引”起家的“帽子”人才名不副实、教育和科研生态氛围急功近利等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标本兼治。

      要求发布“高被引”榜单的机构严把“科学关”。各种“高被引”榜单的制作者和发布者有责任把明显不当的引用数据加以科学处理。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要对学者利用过度自引或小团体互相引用等操纵被引数据的做法进行干预,这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行的。

      要求使用“高被引”指标的部门严把“检查关”。“高被引”指标与学者个人及所在机构的学术资源、经费和奖励等息息相关。各级管理部门在使用“高被引”数据时理应事先对“高被引”数据进行核实,同时更应该关注高被引论文的实际学术价值和贡献。

      要求学者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时严守“诚信关”。国内论文引用方面存在的学术投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人为做高引用指标数据对学术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要大力弘扬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神”,加强学者科研诚信和规范建设刻不容缓。

      (《中国科学报》5.18 樊秀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