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庐山会议为什么由纠“左”转向“反右倾”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5日   06 版)

        客观而论,毛泽东既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中共中央领导人中较早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许多问题者。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后不久,毛泽东曾到天津找河北省保定地区的一些县委书记谈话,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事后他还让中共河北省委组织调查组对徐水县进行了调查,并听取了中共河北省委对调查情况的汇报。他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很多人“急急忙忙往前闯”,脑子中有一大堆的混乱思想,认为有必要让各级干部冷静下来,由此开始了纠“左”的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共产风”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一些过高的指标被降了下来,“大跃进”运动以来的“左”的错误得到了初步的纠正,形势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

        但是,在对庐山会议前的纠“左”工作应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应看到当时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其实相当有限,尤其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本身的问题。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当时,中共中央领导层特别是作为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仍是充分肯定的,认为这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了不起的创造,问题主要是基层干部在贯彻执行这“三面红旗”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如有的指标提得过高,刮了一阵“共产风”,过早把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等等。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取得新的更大的“跃进”,人民公社就可以巩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优越性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还应该看到,“大跃进”是在不断批评反冒进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年的反冒进,本是得到了中央领导层多数人赞成,可以说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决策,但由于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一开始就有保留意见,到反右派斗争快结束的时候,他认为反冒进给群众运动泼了冷水,挫伤了干部群众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于是从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一再对反冒进进行批评,而原本主张反冒进的领导人只得再三作检讨。毛泽东批评反冒进实际上是对中央集体决策的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党内的民主生活,一些正确的意见很难反映到中央并被采纳。因此,当时纠“左”的程度取决于毛泽东对于“三面红旗”的认知态度,当毛泽东认为应当纠“左”的时候,于是全党上下进行纠“左”,而毛泽东认为应当“反右倾”的时候,于是全党又紧跟他开展“反右倾”。

        众所周知,庐山会议主题的转换起因于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的那封信。彭德怀的信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封三千字的长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认为“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成绩是肯定无疑的”二是谈及“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时表示,信上说“有失有得”,把“失”放在“得”的前面,反映了彭的灵魂深处。还说彭在信中讲“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主要锋芒是向着中央领导,是反中央、攻击中央。

        毛泽东之所以对彭德怀信中的“有失有得”不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彭德怀对“大跃进”的批评超越了他所能接受的程度。

        庐山会议的主题原本是纠“左”,可是,由于彭德怀的这封信却导致会议主题转变为“反右倾”,并在随后启动新一轮的“大跃进”,造成了比上一轮“大跃进”更严重的后果,于是有人假设,如果彭德怀不写这封信,会议的结局也许是另一种情形。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实际上,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很有限,而且纠“左”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大跃进”。因此,即使没有发生彭德怀上书的事件,庐山会议也不可能对已经发生的“左”倾错误从根本上加以纠正。

        (连载二十八)

        (《中共党史知识问答》罗平汉主编 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