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他把一双儿女送进名校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5日   05 版)

        陈钱林

        陈杲五六岁时,他和爸爸陈钱林说了自己的重大发现,“爸爸我发现地球是圆的,家一出来往八单元走,在后面转了一圈,正好又回到我们家门口!“陈钱林并不觉得可笑,他觉得,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重大的发现。后来,他多次陪着孩子在家门口绕圈,帮助他们研究这个圆的道理。

        如今,26岁的陈杲已经成了中科大的特任教授,攻克了一道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他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被世界四大数学期刊之一的《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

        陈杲一路的成长都不寻常。小学时,他跳了三级,16岁,入读中国科大少年班。4年后,他又以数学第一名的成绩,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读博。陈杲在中科大少年班读书时,美国著名数学家陈秀雄说,中国的教育求同思维强调过多,求异思维培养不足,而陈杲的思维与众不同,正是做学问的好苗子。

        陈杲还有一个同样优秀的龙凤胎姐姐陈杳。陈杳14岁跳级读高中,16岁考入南科大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

        陈杲和陈杳的优异,也让我们把眼光转向了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父亲是资深教育专家、全国知名校长陈钱林。

        少做作业,不要考满分

        陈杲刚上小学一年级,陈钱林就发现,儿子的数学思维退步了。他想,读幼儿园时,陈杲已经在研究地球是圆的,现在读了小学,反而在抄作业,有没有必要?多方权衡下,陈钱林选择让儿子跳级。

        陈杲直接从六年制的第二册跳到五年级的第四册。跳级后,陈杲的作业能力不如同学。陈钱林怕他有压力,就跟老师申请陈杲的作业不用和同学一起检查,而是由家长检查。老师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陈钱林发现陈杲的作业质量挺高的,就不管他了,而且把写作业的主动权交给陈杲,由他自己决定做不做,自己检查订正。

        小学毕业时,陈杲数学成绩拔尖,但语文成绩不理想,经常考80多分,作文也写不长。陈钱林不着急,他觉得陈杲博览群书,以后的语文成绩不会差。果然,到了初中,陈杲有一次出于兴趣,写了篇关于昆虫的作文,深受老师表扬,还被发表在校报上。陈杲受到鼓舞,作文水平发展迅速。自那以后,陈杲的自学能力渐入佳境,最终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作为家长,陈钱林一直在谨慎地摸索,他没有让女儿陈杳直接复制儿子的道路。陈杳小学时喜欢写作业,陈钱林便让她跟着学校的节奏。到了初一,学校的作业多了起来,陈杳经常要写到半夜11点,她受不了,陈钱林更受不了。他跟老师协商,让孩子少做统一的作业。老师同意了。自那以后,陈杳的成绩噌噌地下滑,但陈钱林咬牙坚持,最终,陈杳的成绩还是上来了。陈杳对父亲说:“同学们心理负担重,每次考试发现自己有些知识点没掌握好,但因为要做作业,没时间复习,这个知识点就一直被放着。自己作业少,发现没掌握的知识,却有大把时间钻研。”

        自那以后,陈杳也开始自学。高二结束时,她已经把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了。

        自主学习让减负成为可能

        在《教育的本质》中,陈钱林尤其强调自学的必要性,与许多家长很重视通过习题训练达到学习效果不同,他认为,知识如果靠灌输,终究不是好办法,要为孩子创造自悟的机会。

        两个孩子刚读一年级的一个晚上,陈钱林和妻子外出回家晚了,两个孩子很委屈,埋怨父母耽误给他们听写了。陈钱林问:“这些字词不难,为什么非要听写不可?”孩子回答说,实际上默写也可以,姐弟互相听写也可以。陈钱林说:“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你们上学为什么要拉爸爸妈妈下水?”

        之后,两个孩子学习上的事情,能自己完成的,就很少叫父母帮忙。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陈钱林逐渐发现了自学的规律。他建议,小学中段,自学能力开始萌芽后,老师便可以引导孩子养成自学习惯。长期看,自学的孩子能力发展得更快,而能力提升必定利于分数提高。陈钱林发现,凡高考状元这样的尖子生,一般都不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都是善于自学者。

        自学的前提是志向。自学时需要毅力的,自学的过程也不可能都快乐,只有用远大的志向做引力,才更容易化苦为甜。

        陈杲和陈杳从小经常做得诺贝尔奖的梦。有一次,陈杲发现家里养的金鱼有一条是瞎的,他提出设想:瞎眼的金鱼会长寿,因为它吃食物很费力,要比眼睛好的金鱼多游动,而生命在于运动。过一段时间,果然眼睛好的金鱼死掉了。孩子们便去网上查,看看是否有人证明过这个设想。最后没查到。那一天,他们家里热闹得就像拿了诺贝尔奖。

        (《看天下·VISTA》4.28 孙译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