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0日 星期四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变化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0日   07 版)

      20世纪中国学术变化有四个特征:一个是时间缩短,把传说神话从历史中驱逐出去,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大贡献。二是空间放大,把历史视野扩大到满、蒙、回、藏,甚至整个亚洲和世界。在这一点上,敦煌文书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激发。三是史料的增多,引出很多课题。所谓“四大发现”,即甲骨文、敦煌文书、居延汉简还有大内档案,再加上历史学视野发生的改变,使得我们对档案和史料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四是问题复杂,各种理论从东洋来,从西洋来,使得有关中国和亚洲历史的解释变得丰富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中国历史学的大变化,是受到了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东方学和日本东洋学的巨大刺激的。

      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东方学和日本东洋学的新变化,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西域和南海之学。由于史料与空间扩展到中亚、东南亚这些地方,学者就不得不去了解亚洲各种语言文字,各种语言之学跟历史之学也就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第二,超越精英文化世界,走进底层的宗教和社会。欧洲东方学的一个来源是传教士,跟一般的书斋学者不同,他们要走向基层,走向社会,走向民间。第三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之交往,欧洲东方学和日本东洋学的学者特别关心更大范围的中国与周边,所以,中国文献里的旅行记、出使行纪、诸蕃志、殊域志、航海记录等都特别受关注。第四是田野调查和遗迹发现。如贺昌群所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一个“发现的时代”。中国很多佛教、道教和建筑史上的重要依据,是沙畹、喜仁龙、斯坦因、弗利尔这些人发现的,他们留下了很多田野调查和遗迹考察的资料。梁思成在著作里提到过,对这些遗迹的发现前面全是欧洲人和日本人在做,极大地刺激了他。第五是超越经典文献,注重边缘资料的发现,包括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的资料,敦煌文书和民间文献,民族语言的文献,这都是他们先做起来的。

      在这五个重要趋势的刺激下,中国学界才出现了上文所说的20世纪的变化,这就是当时的国际大潮流。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东方学刺激了日本的东洋学,而日本的东洋学又在20世纪初期强烈地刺激了中国的学术转型,这是一连串的变化。

      (《光明日报》5.15 葛兆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