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18日 星期二

    权力的起源和目的:从儒家的君主“天设说”来看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18日   07 版)

        从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来说,统治者是政治权力的运用者和治理者,而大众则是权力施加的对象和被治理者。在这种关系中,大众似乎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从属者。问题是,社会的多数人为什么愿意这样,他们为什么愿意接受治理,为什么他们竟然能够抑制乃至压抑自己的爱好而服从治理者的喜好。从政治正当性和合法性来看,人们为什么会认可、认同治理者的权力(难道人天生就具有乐意服从和听从的本性)?那一定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主要不是统治者将他们作为统治中的根本工具,而是基于政治权力的运用整体上满足他们广义的生存愿望和需求。只有如此,人们才会认同政治权力和权威,才会乐意接受治理和产生服从(心悦诚服)。换言之,人们认同政治权力和统治只是认同了一种工具性的东西,只是要以此来达到和实现他们的整体目的和需求。

        早期儒家对此就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论说,它对政府和国家起源的解释首先就说明了这一点。对儒家来说,世上最初设立统治者——君主,这是上天的意志和产物。就此而言,它同政治起源的西方“契约说”这一源远流长的解释很不相同:一个主要以君主(“君”)的身份立名,一个主要以政府的名目而言;一个说设立君主的是上天的造化,一个说设立政府的是大众之间相互让渡权利和约定。但两者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即不管是上天设立君主,还是人们建立政府,两者本身都只是一种手段,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意愿和自身的权益。按照契约论,人们乐意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并由国家来垄断权力,是出于自身安全、和平、利益等目的和需要;按照天立论,圣人之所以要创设君主,同样是以此为手段来满足大众的基本愿望和需求。

        儒家的天立君王论是它解释文明起源和创造的一个方面。根据儒家广义的“文明起源论”,人类最初的一些文明是圣人为了适应人类的需求而创制出来的。以《周易·系辞传》的说法为例,从包牺氏依据自然现实创立八卦,到神农氏、黄帝、尧、舜依据事物的不同特性创立各种工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如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如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系辞传》认为,在制备器物、居住空间以满足人们的使用,为天下带来方便等方面,没有谁比圣人更伟大(“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这是用“圣人”的创造来解释众多“器物”的起源。但不管是什么器物,圣人创制它们都是以它们为手段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早期儒家的圣人设君主说不明显,它对君主制起源的明确解释是上天立君论,认为人类最初有君主是上天的意志和产物。表达这一观念的是《尚书·周书·泰誓上》所说的为了佑护民众,为它们创立了君主:“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下》引用与此有关的“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两者虽略有不同(“天降”和“天佑”),但所说上天创立了君主则是一致的,因此是可信的。《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的话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此外,《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史官提出“利于民而不利于君”的疑问时,邾文公对此回答说:“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尚书》的说法大体上指明了上天为什么创设了君主(降生了民,而“佑护”的说法目的性很清楚)。按师旷的说法,上天为民设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治理他们,以使民众不失去他们的“性”(生之性和情)。他没有明确说民众之性为何,但他指出了“立君”是为了民众。与师旷的说法类似,邾文公强调天生民而设立君主,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民众。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较早而又最明确地表达上天设立君主的目的是为了民众这一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有完全一样的话,这可能是荀子引用子思说过的话,同时也表明荀子肯定立君“只是”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君主本身或其他。诉诸上天的意志,来主张立君是为了民众而不是为了君主,而将民众目的化,将君主工具化,其所诉求的根据没有比这更高的了。在传统的政治实践中,君主作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被神化和神圣化。但在观念形态上,儒家整体上没有使作为手段的君主目的化,或使作为目的的大众的需求手段化。

        立君被看成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它的目的都被认定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它同儒家的另一立场——天下是公共和共有的(即“公天下”“官天下”)的观念是统一的。按照《礼记·礼运》所说的“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所有。儒家主张天下、国家的公共性(共有、共用),反对公权的私用,严格划分公天下、官天下与私天下、家天下的界限,从理念上说同现代“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分有一致性。

        (《学术月刊》2021年第3期 王中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