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考古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在北京揭晓,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等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考古不仅“上新”了发现,还“上新”了面向公众的模样。这是考古发现第一次集体制作了堪比影视大片的海报,标题抓人、设计别致,一看就出自行家之手。
有的玩起了“谐音梗”: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因其文化最早距今4.5万-3.7万年,由此有了“‘石’光40000年”的名字;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曾是功能专一的粮仓城,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00年,已经进入夏代早期纪年,因此被称为“‘天夏’粮仓”。
今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更像是一场“路演”。杀入终评会的20个考古队,从分散在全国田野的考古工地聚到一起,带着精心准备的短视频、PPT和演讲词,现场气氛紧张刺激。答辩环节不是走过场,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评委们,有一种“机会来了”的犀利感,发问直戳要害,让围观者“不明觉厉”。
考古不仅有路演,还有直播。本次终评会虽然是线下会议,但在线上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评选结果发布的当天下午2时,在各直播平台有累计近600万人次观看。微博话题“202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阅读量1.1亿,登上热搜榜前十位。
事实上,考古和直播、短视频这样的新鲜传播手段,并不是第一回“破圈”联动。
不久前,三星堆遗址发布考古新成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联合为C位出道的“堆堆”推出了电音神曲《我怎么这么好看》MV;央视频连续10天推出《三星堆大发掘》不间断直播大赏,《三星堆入坑指南》《进击吧!考古人》《我的坑长,我的坑》等直播主题,让年轻人看考古有了“追剧”的感觉。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看这样的“热闹”,才有更多的人有可能接着思考——我们在看考古的时候,究竟在看些什么?精美的文物固然是无价之宝,但考古发现所“实证”的历史才是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其中,往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
(《中国青年报》4.27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