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闭馆两年多的故宫陶瓷馆迁至武英殿重张,娓娓讲述8000年中国陶瓷传奇。
与两年前比,新展览涉及展品翻倍,从400余件增长到1100余件。
明星文物集体亮相
1100余件展品中,三国时期的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唐代的鲁山花瓷腰鼓、北宋的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和定窑孩儿枕等教科书里的“熟脸儿”亮相,被观众昵称为“瓷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更是在显著位置展出。
这些明星文物大多集中在武英殿正殿,按追踪溯源、瓷苑序曲、青瓷初秀等十个主题,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纲,集中展示8000多年的中国陶瓷史。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告诉记者,两年前,展品年代下限是清末,此次延长至民国时期。
此外,还有一批休眠许久的瓷器大腕儿也重回展厅。其中,一件雍正款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它曾是原来陶瓷馆里最有观众缘儿的展品,从2008年收入库房“休假”至今。
7件旋转瓶挑大梁
作为常设展,陶瓷馆首次开辟展中展,7件旋转瓶挑大梁,每一件的“胳膊腿儿”等不同部位都可以转动。吕成龙说:“这个区域未来会根据观众喜好随时更换展品,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在这里率先展出。”
首展的7件旋转瓶,件件独具巧思。一件粉彩天蓝釉镂空转心瓶,瓶腹镂空开扇小窗。隔“窗”往里望,居然是位西洋人物出镜。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则是“脖子”会动。瓶腹部四面绘四季山水图。
记录皇家烟火气
紫禁城是元、明、清三代皇宫,宫藏精美的盘碗瓶盆记录着皇家烟火气。其中,西配殿展示清代宫廷大婚用瓷、祭祀用瓷和进膳用瓷;东配殿展示清代宫廷陈设赏赐、宗教和万寿成套用瓷。浴德堂展厅则讲述了外销瓷器的故事。
展览中还更新一批考古新发现。比如,原定为“磁州窑风格”瓷枕,根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此次展览确定具体窑口为“山西河津窑”。一件青花海兽异兽盘原定年代为“明成化”,现更新为“明天顺”。
每件文物都有导游
与曾经略显幽暗的展厅不同,每件展品都有了“主角光环”,观众凑近看,也几乎没有反光。展柜玻璃专门选用了高性能安全夹胶低反射玻璃,夹胶可防99.9%的紫外光,透光度97%以上,反射率低于1%。
每件文物还配有二维码,观众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文物故事。另外,工作人员还给展柜改了造型——原本的90°直角被135°倒角替代。“最大限度地延长了展线,观众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会再遇到死角了。”吕成龙说。
瓷器防震靠“土法”
娇贵的瓷器,在展柜里陈列,每一件都经过吕成龙的微调,保证各自独特的防震设备安装到位。隔着展柜,他揭秘:“看,大部分瓷器背后都有透明亚克力板做的支撑架,然后用透明的鱼线将其捆稳。有些瓷器的底端还贴了一种可逆的软胶。”
吕成龙摊开手,右手食指指肚处至今还有鱼线勒出的痕迹。他说:“有时候要钻到展柜里去操作,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
瓷器易碎,得以完整留存百年,靠的是一辈又一辈人如此的珍重对待。
(《北京晚报》4.30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