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现代第一部动物保护法缘何诞生在德国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13日   03 版)

        1933年11月,德国纳粹颁布了现代世界第一部动物保护法——《帝国动物保护法》。这部法律堪称欧洲历史上最全面的动物福利法规,这部法律禁止诸多对动物的不当对待,包括将动物用于拍摄电影等引起动物疼痛和健康损害的行为。

        《帝国动物保护法》规定,一般语言所称的和生物学上所指的生物都应被视作动物。由此,那些认为动物对于人类来讲有驯养和野生、高价值和低价值、有益和有害的观念,统统被破除。

        第三帝国为何对动物表现得如此人道?除了希特勒酷爱爱犬——狼狗布隆迪,戈林是个狂热的动物爱好者,还有德国纳粹意识形态深层背景。

        1936年,德国刑法修正委员会报告大吹法螺,阐述了一番动物保护与“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关系:“可以发现德意志民族视动物与自己一样,都是神所创造的作品,因此,对于动物可以感受到痛苦有所认识且有所考虑。而在动物之中也有特别神圣者,其中以马为代表。如果说日耳曼人的日常生活有赖于畜牧甚至受其支配,可说是一点都不为过。”

        所谓畜牧生活的美德,正是纳粹从“血与土”的意识形态话语中构建雅利安种族优越感的重要一环。纳粹吹嘘:区别于死敌英法美,源自于黑森林的德国人坚守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崇尚并努力融入自然秩序,与“生存空间”和谐相处;至于人性和动物性孰高孰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机体秩序的和谐。

        有了种族优越感的加持,伤害动物顺理成章上升到伤害德意志民族感情、背叛民族精神、与纳粹价值观对立的高度。最终进入德国刑法典的动物保护条款有三条,分别针对动物虐待、违法动物实验和无麻醉屠宰,但它们并不是出现在“准财产犯”或者“违反公共秩序”这样的章节里,而是集中在“民族力之保卫”的“侵害民族道义之精神”部分。

        不出意料,犹太教徒对动物的屠宰方式,正好撞到纳粹新法的枪口上。《帝国动物保护法》授权德国内政部决定“如何屠宰和保管生鱼以及其他冷血动物”。1936年,内政部规定出炉,普通鱼类、鳗鱼、蝶鱼、青蛙、甲壳类都有各自的屠宰方法,违者拘留或处150马克以下罚款。1938年,动物保护作为一门课程开始在德国的公立中小学和大学里教授。

        (《法治日报》4.27 俞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