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麦浪里的夜莺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13日   05 版)

        丁建华

        丁建华的声音如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长时间占据了老中青三代电影、电视观众的心。她的朗诵也总是能在各种场合被听到。大部分人,都是先认识她的声音,再开始知道她这个人的。

        20世纪70年代初,丁建华在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话剧队担任演员。与大海为伴的军旅生活,严格中自有一种浪漫。部队里许多能写诗著文的军人,对着大海直抒胸臆,几年里写就一沓诗稿。为此,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打算推出一档节目,每天午间朗诵这些海军的诗。请谁来念呢?挑来挑去,在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话剧队,电台编辑挑中了丁建华。

        这段去电台录音的经历对初出茅庐的丁建华,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

        她至今记得,在部队每天的午餐时间,与她要好的几个士兵,预先带了各自的半导体收音机到食堂。一看开播时间到,大家一起按下电源钮。整个食堂被声音充满。官兵们拿着餐盘驻足聆听,空间里回荡着的全是丁建华朗诵诗歌的声音。

        6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作为话剧队的演员,丁建华相继在《枫树湾》等十几部话剧作品中成功扮演小男孩、老太太、民兵连长等人物,也曾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过小常宝。为此,她一直受到嘉奖。但如今回想,却没有一件事,像食堂这一幕这么令人印象深刻。

        这么想来,23岁这一年,她离开部队,顺利考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正式成为一名配音演员,似乎是对她声音表现力的再一次官方认可。

        进厂头两年,丁建华配音的都是年轻开朗的姑娘,算得上“本色演出”。因此,为几部译制片中的角色配音,都很顺利。等到要译制英国影片《苦海余生》时,丁建华第一次真切体会到自己声音的局限。

        等着丁建华配音的《苦海余生》里的丹尼思,是一位教授夫人,是有教养的中年贵妇,纳粹法西斯的迫害,夺走了她那优裕、宁谧的生活,使她蒙受着从未有过的屈辱,甚至生命也面临着严酷的威胁。在精神上,她遭受了剧烈的震荡和冲击,她的内心世界是极其虚弱、惶遽的;而她的身份和教养,又使她不能不保持外表的镇静和尊贵。

        录音之前,丁建华尝试揣摩角色做准备,可是进了录音棚,却是哪里都配不好,越乱越急,越急越乱。有同志为她惋惜:“小丁怎么变傻了?”影片译配完毕,听着自己那“云山雾罩”的配音,丁建华两手攥着汗水,头抬不起来,自己也觉得不返工不行。

        原来,不仅是普通话咬字清晰就行的。原来,不是声音清亮脆甜就够的。如何用声音去诠释角色的复杂内涵,甚至如何用寂静塑造声音,丁建华学着入门,也在《卡桑德拉大桥》女主角詹尼弗、《老枪》女主角克拉拉、《远山的呼唤》女主角民子的角色切换中,体会不同的人生。

        这些角色,在国门初开的观众心里,激起难以言喻也难以企及的震撼。这一代配音演员的声音,也就此被镌刻入一代国人的记忆深处。

        丁建华像是崇明岛上“麦浪里的夜莺”,从打谷场到译制片录音棚,到朗诵晚会的现场,再到云端。去年疫情暴发,她在家里用手机录音,《这一个春天,很痛》:

        “我们在疼痛中迎来春天/我们在春天里承受疼痛/敬畏天地、善待生灵/大自然,才会回馈健康与安宁/痛定思痛的泪水/涤荡着贪婪和愚昧/人类,岂能将潘多拉魔盒/再一次次地启封/历史,会永远记住——”

        这一次,没有看得见的台中央。但丁建华知道,只要有心,就有舞台,更何况她有主角——自己的声音。

        (上观新闻 5.7 沈轶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