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

    “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11日   05 版)

        李忆祖

      一个高大的身影,顶着一头微卷的白发,拄着手杖,步履有些蹒跚。眼前这位83岁的老人,高鼻深目,眼睛湛蓝,一眼看上去,绝对是个“老外”。“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老人嗓音响亮,一张嘴就是地道的京腔,热情地和记者侃侃而谈。

      这位长着外国面孔的中国人,名叫李忆祖。他的人生堪称“传奇”:在乱世出生,是外国孤儿,由中国父母抚育培养,成为新中国大学生。60多年前,他甘愿放弃留京机会,远赴边疆,为新疆发展奉献一生。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到新疆?“这和我的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紧紧相连。”李忆祖说。

      1938年,李忆祖在天津一家教会医院降生,亲生父母不知去向,一对中国夫妻将他带回北京抚养。也许是希望他将来不要忘本,养父母为他起名“忆祖”。

      小时候,因为长着一头惹眼的金发,他走哪儿总喜欢戴着帽子。受了委屈、挫折,养母赵秀珍就是他的安全港。“我母亲没什么文化,一辈子也挺艰难。但她一直告诉我,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崇拜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高中时,学校组织他们和“中国保尔”吴运铎结成对子。

      这位“中国保尔”被他视为现实中的偶像。吴运铎给中学生讲的一段话,对李忆祖产生很大影响:“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开发矿藏,修建水闸,征服沙漠,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

      “听完吴运铎的报告,我就到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李忆祖一直珍藏着一本1953年第一版《把一切献给党》。“它跟着我从北京到新疆。”尽管封面已经泛黄,书皮破损的地方被透明胶带仔细粘好。

      以苦为乐,奉献青春

      大学毕业时,李忆祖主动要求到新疆工作。“那时,我们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330名毕业生,有70余人要求到新疆工作。大家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主动申请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就这样,1962年,李忆祖成为新疆煤田地质局156煤田地质勘探队一员。

      他在勘探队的工作是矿点检查,在天山南北山区地带到处跑,探寻哪里有矿、有多大价值、是否需要下一步工作,去的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四五个人一台车,带两桶汽油,找矿工作需要的话,甚至还带着炸药,都放在车上。每年4月份出去,9月份回来。到山里车进不去的地方,我们就背着仪器翻山越岭。司机师傅体谅我们,想让我们少走点路,就在没路的山石上颠簸,开到实在走不了的地方才停下。不过,那时候年轻也会享受,工作完了回到帐篷,我们总住在水边,就用石头垒个水池子,在里面泡澡。”如今,提起当年野外工作的艰苦情景,他不以为苦,反而“嘿嘿”得意地笑。

      长期在新疆广袤的山水间跋涉,他学会了骑马、骑骆驼,掌握了野外生存技能。几个石头支起一口锅,化点雪水,饼子就着牦牛肉,热一热就是一顿。“我真没觉得特别辛苦,每一天都很新鲜,干劲儿十足。通过努力,找到地下的矿产,就是很高兴的事情”。

      在新疆工作没多久,他娶了同为搞地质的苏州姑娘曹锦霞,并把她接到乌鲁木齐,从此在新疆扎下根来。“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回头再看一看在新疆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可以说无愧一生”。

      爱摄影,搞科普

      在北京读书时,李忆祖报了摄影班,从此相机不离手。他保存下来的照片达数万张,其中大部分黑白老照片是在新疆各地野外工作时的珍贵记录。

      从事野外勘探工作的22年间,他经历过不少凶险的时刻:乘车刚从桥上通过,桥就被洪水冲毁;用炸药爆破时,有几枚没响,他冒死爬进矿坑检查;在阿尔金山无人区考察时,他骑驴行进,先是从驴背上摔下,后又发烧,在同事搀扶下忍着伤病,坚持爬上海拔4000米的检测点,险些耽误医治……

      上世纪80年代,他调到新疆煤田地质局156队子校。1981年,他入了党,并从此步入教育行业,在学校担任物理教师。此后,他又任自治区煤炭厅子校校长,后来调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

      闲不下来的他,退休后发挥余热,编写讲稿,制作教具,“我给孩子们讲什么叫磁悬浮,就弄两个磁铁,一个发电机,一传电就转起来。做这些小玩意儿,让他们一看就明白,发明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听他讲课的对象,涵盖学生、教师、干部、家长……

      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一晃近60个年头过去了,为什么我留在新疆?因为多年从事野外地质工作,走遍了新疆大地,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在与乌鲁木齐的年轻党员们交流时,李忆祖这样回忆。

      “新疆山好、水好、人更好,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形成了大气豪放的性格,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各民族间相互热爱、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李忆祖说,“我是有外国血统的中国人,我是由一位善良、淳朴的中国母亲,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抚养长大的。所以不管到哪儿,我都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新华每日电讯》4.27 潘莹 张钟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