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

    让英雄回家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11日   05 版)

        孙嘉怿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在浙江宁波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里,孙嘉怿用衣袖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清明时节,她带着鲜花、白酒,替不能到陵园的烈士家属祭拜扫墓。

      4年前,孙嘉怿在微博上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活动。如今,她和团队的志愿者们走过全国25个省份和7个国家,整理了2万余条烈士信息,帮助600多名烈士找到家人。

      2008年,孙嘉怿参加了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服务活动。几乎每周,她都会去“结对子”的老兵那里,陪他们聊天解闷。

      时间久了,老人也愿意把心事说给孙嘉怿听,给她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提到再也回不来的战友时,老兵们陷入了沉默。

      “他们最担心自己走了,过去的事就再没人提了,牺牲的战友就真的被忘记了。”孙嘉怿说,每次去烈士陵园,她都会拍照放在微博上给网友们分享老兵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烈属找到孙嘉怿。一位来自安徽的烈属联系她,希望能找到牺牲在宁波的亲人王心恒。没有任何经验的孙嘉怿到当地民政局查找王心恒烈士的信息,却什么也查不到。

      但既然答应了,就一定会帮到底。每到周末,孙嘉怿都会跑到宁波的烈士陵园,一找就是一整天。

      “找到了,你们的亲人在宁波!”当看到“王心恒”三个字出现在眼前时,她像找到亲人一样兴奋,马上给烈士的亲属打电话。

      “我们已经等了几十年,不着急,总会有希望的。”这是烈属对她说过最多的话。

      但时间拖得越久,希望就越渺茫,那种渐渐失望的心情,同为烈士后代的孙嘉怿非常理解,“总想快一点找到烈士的资料,早点完成烈属的心愿”。

      2018年的朝鲜行,是孙嘉怿最为难忘的回忆。开往朝鲜的火车很慢,窗外的雨点打在车窗上。还没到达,同行的烈士家属就已泪流满面。

      1950年,无数年轻战士奔赴朝鲜战场,与家人分开,和祖国分离,再也没有回来。拿着残破的烈士证,烈属们抚摸着英烈碑上亲人的名字泣不成声。

      “这么多年,我们都在家乡朝着您所在的方向思念您、呼唤您、祭奠您。今天,终于能在离您最近的地方祭拜您了!”郭占鳌烈士的孙子郭军,用家书把爷爷的墓围了一圈。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烈士家庭都那么幸运。同行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转了朝鲜好几个烈士陵园,都没有找到他的父亲。“老爸,你到底在哪儿?”他拄着拐杖不停地敲打地面。

      从朝鲜回国后,孙嘉怿委托朋友继续帮老人寻找父亲。有了消息后,她专程到老人在南京的家里,把照片交给老人,将烈士安葬地在地图上圈出来。70多岁的老人哭得像个孩子,他说就算坐轮椅也要再去见一次爸爸。

      从最开始的踽踽独行,到如今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走遍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整理出详细的数据。打开孙嘉怿的电脑,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队番号、牺牲时间、牺牲地点以及参加革命时间,烈士的信息十分细致,“最快十几分钟,我们就能为烈属找到亲人”。

      只有不忘记英雄的民族,才可以走得更远。“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他们应该被找到、被记住,更应该被祭奠。”孙嘉怿说,中国不仅仅有邱少云、黄继光,还有很多无名烈士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记住哪一个,都值得”。

      (《瞭望新闻周刊》2021年第17期 徐步云 赵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