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义伟日前任命了日本首任“孤独担当大臣”,以努力减少本国居民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感。“孤独大臣”坂本哲志还被要求共同应对日本自杀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日本文化中有个很重要的理念叫做“侘、寂”,也是日本美学的精神内核。所谓“侘”,是指摒弃一切加工雕琢、崇尚平淡简朴、清心寡欲的心态。所谓“寂”,含有不被外界打扰的“静”的含义,也更多地被引申为独处、孤寂、寂寥的精神世界。
对于能在凡俗世间平静地独处、享受独处的人来说,其体会到的也许是“孤寂”之美,但对于那些与人交流甚少,无人关心,遇到困难无处倾诉的人来说,“孤寂”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孤独与寂寞。
日本社会还有两个重要的文化理念,一个是“迷惑”(不给他人添麻烦),一个是“建前”(重视礼貌礼仪)。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孩子不应该大声哭泣,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甚至不能打电话……处处张贴的提示信息难免让人们的各种言行都要谨小慎微。这一方面被认为是日本国民素质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使许多日本人压抑自己的个性,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体会。一旦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死扛”,不给他人添麻烦。
日本人不是很重视血缘关系,而且把“内”“外”区分得十分清楚,对“外人”很少说出心里话。这样一来,即使表面上你好我好一片和谐,但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知心朋友少之又少,甚至除了家人就再没有可交流的人。
除了空巢老人,三分之一的日本青少年感觉“孤独”,这个比例在25个发达国家中最高。日本中小学学生感到孤独是有原因的。在日本,各种校园霸凌事件频发,校园霸凌不仅是行为上的欺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歧视,这种歧视导致一些中小学生要么转学,要么干脆不上学。
日本已经有很多的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给孤独人士送去关心,但一次两次的志愿者陪伴、交流,并不能解决孤独问题。当下的日本,是一个每年人口自然减少40万的少子老龄化社会,如果健康人群的“孤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自杀人数恐将继续上升。看来,“孤独大臣”的任务注定不轻松。
(《Vista看天下》4.19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