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进近代的大门是以成为西方渔猎的对象为标志的,这一点赋予近代中国以灰暗的色彩。为了摆脱被西方列强欺侮的屈辱境地,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将求索的目光投向海外,向西方学习,开展自我批判,以求迅速改变积贫积弱的悲惨面貌。基于学习态度的学徒心态不仅具有一定历史阶段的必要性,也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不应对这个概念做出简单的、抽象的、消极词汇的判定。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依然采取的是学习的态度。学习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在西风的强劲熏陶之下,西方在物质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在一些人内心深化固化为一种价值信仰和模式崇拜,这种将西方奉为圭臬的学徒心态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着历史的传承,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就社会现实而言,中国的发展成就与中国的理论进展还处于一种并不相称的状态,中国话语的建构仍然没有出现重大突破,中国故事的解说仍然难以达到解渴的状态。究其原因,除了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思维方式往往出现滞后的情形,学徒心态的根深蒂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明显。
当下摆脱学徒心态的呼声走强背后是自身力量的内在驱动,意味着对学徒心态的反思和自省的深化。历史地看,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大都经历过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转折,在这个阶段,它努力挣脱尊崇外部权威的状态,展开自主性的建构。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这个历史转折期。
克服长期以来的学徒心态,绝不是转向唯我独尊,并不意味着拒绝向西方学习具有肯定性意义的文明成果,而是一种在道路探索过程中自主自立的自我确认,它所排斥的是以西方模式为蓝图和样本的接轨心态,拒绝的是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为绝对真理评价中国道路的思维方式。只有克服学徒心态,才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也才能为新的文明类型的构筑确立起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原题:《中国人正在超越学徒心态,迈向未来》)
(环球网 3.11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