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开拓创新中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我的理解就是要以更为优化的“双循环”,即通过基于内循环为主体的内外互动、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不断开拓新格局,打开新局面,追求更高质量的、以结构优化和应变能力提升为途径实现的中国升级版的发展。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尤其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我认为应主要把握如下几个要领。
第一,要注重优化收入再分配,以释放14亿人口巨大经济体的消费潜力。要通过优化收入再分配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进民生,并在有效投资的支撑下,保持一定的就业水平,使老百姓的收入可以稳定和形成较好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继续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我国14亿人口超大市场的消费潜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第二,要让中国本土企业的活力能够如愿发挥。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微观层面活力的释放,离不开宏观决策上高水平的改革胆略和决策。当前的国内大循环要想做得好,关键是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下决心打造出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的活力真正发挥出来。
第三,要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支持内循环。尽管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成长为创新大国,但离创新强国仍有距离,尤其对于芯片等“卡脖子”的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仍存在明显的短板。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依靠举国体制“2.0版”,即新型举国体制,而在借鉴“两弹一星”经验的同时,一定要加上市场经济条件。
第四,要让供给侧的要素充分流动,其中首要的就是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形成的配套改革,让更多的农村人口相对顺利地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构造内循环新局面。
第五,要抓好有效投融资。2020年后的投融资重点,已经被概括为“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要合成投融资的通盘安排。
所有这些要领归结到一个龙头因素概念,就是中央所说的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塑造了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继续发展国际大循环的有利条件。
(《北京日报》4.12 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