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

    伍尔夫与她“自己的房间”

    《 文摘报 》( 2021年04月06日   05 版)

        伍尔夫

        “一个女人要写作,她必须有钱,有一个她自己的房间……”当我们谈论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我们会谈些什么?在其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探讨女性进行文学创作必要条件的这段话,无疑成了最能代表她的格言。时至今日,“自己的房间”依然是女性独立意识与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象征。

        1882年,伍尔夫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文艺世家,年轻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整个伦敦文学界的核心,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文学的先锋人物。

        伍尔夫早年遭受同父异母的兄弟的性侵犯,让她潜意识里根植了对男性的反感,而这种创伤性的应激反应,伴随了她的一生。每完成一部作品,她都会出现类似精神崩溃的病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每一次发病,都有丈夫伦纳德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是她创作生涯中最大的幸运。但在伍尔夫的演讲集《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她却说道:“做别人的伴侣,做与别人平等的人,以及为了达到更高的目的去影响世界,都没有什么高尚的。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在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的富太太,内心深处,她对这种只有觥筹交错和无聊琐事的生活感到怀疑。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未婚时的那个“我”不断地跳出来提醒自己——她也曾是一个关心社会问题,和思想前卫的好友萨利讨论如何改变世界的女孩。

        “她每次办派对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感觉自己已不是自己,而是成为了某件东西”“达洛维夫人成全了很多晚会,却逐渐消失了自己,她一次又一次地在怀疑和看似美好的现实之间撕扯着自己”。在《达洛维夫人》里,伍尔夫写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头:“达洛维夫人说自己要去买花。”一个无时无刻不被婚姻和社会蚕食着的女主人公形象横空出世。克拉丽莎年轻时曾因自己被人称为“地地道道的主妇”而在卧室里哭泣,但在结婚多年后,她却望着邦德街上的各色店铺,对自己说“这就是一切。”就这样,作为一个生机勃勃且有见地的女性的克拉丽莎消失了,而逐渐成为了过去她最不愿接受的“家中天使”。

        达洛维夫人到底没成为伍尔夫生活的主旋律。伍尔夫与同时代女性相比是耀眼甚至是“出格”的,她的一生除了不停顿地写作,还做过出版人,并四处演讲宣传女性的自我价值。尽管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显著的自我投射,但《达洛维夫人》则更多地被评论界认为是为了唤醒她同时代的女性同胞而作。那个时代,身处巴黎的“迷惘一代”正大肆渲染享乐与身体的疲惫,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写出了深入描绘人心底种种幽暗流动的名作。

        高度的自我塑造了她,也淹没了她。由《达洛维夫人》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记录下了这一过程。有这样一幕——在家乡,伍尔夫离群避世,她躺在地上,看着一只将死之鸟……那只令伍尔夫久久凝视的鸟,是达洛维夫人的象征,也是伍尔夫个人命运的一种象征。电影的最后,伍尔夫没入水中,选择死亡作为挣脱的方式。

        伍尔夫投水自尽后,著名文学团体布卢姆斯伯里派成员在河边发现了她的手杖和脚印。根据剑桥大学的档案,这个知识分子团体对伍尔夫的选择并不感到意外。伍尔夫死后,英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仍然强大,但已无法重回黄金时代的辉煌。伍尔夫那些源自内心的文字、她直刺人心的文字、她永不妥协的主张,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文汇报》3.27 陈熙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