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纪录电影《不会有人忘记你》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村开机。这里,有一片此前鲜为人知的142位烈士墓群,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病休的老民警。他的故事被人称作现实版的《集结号》,他本人则被誉为现实版的“谷子地”。他的名字,叫余法海。
2005年7月,处于肾移植术后康复期的余法海,被抽调到赤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做文史工作。“听说羊楼洞有一片烈士墓,不知是红军还是新四军的,你当过警察,先去查查看。”一天,政协领导给余法海布置了任务。
在羊楼洞周围的几座山丘上寻了好几天,余法海都无功而返。这年11月,他第四次到羊楼洞。沿着乡村土路,他慢慢向被当地人称为“老营盘”的小山丘走去。出发时是一大早,一转眼太阳就当了顶,他准备到村子里歇歇脚。刚刚走出百十米,隐约看到前方草丛中有几个石墩子。走近撩开半人高的荒草杂木一看,是一片布满青苔的青石墓碑。擦净厚厚的尘土,每块墓碑的碑头上都清晰地浮现出“不朽”“千古”“永在”“志愿军”“烈士”等字样,并记录了每个战士牺牲时的年龄、籍贯以及所在部队的番号。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烈士墓?余法海心头一热。他四处寻找,逐个观看,发现有的墓碑已经断裂,有的碑文残缺不全。数了一数,有百多个,一个连打不住,他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从羊楼洞回来,余法海就进入了一种吃饭不香、睡觉不宁的状态,那些“青石碑”一直在眼前晃动。羊楼洞墓地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往事?他想弄清来龙去脉。经过近3个月的档案查找和当事人寻访,余法海对羊楼洞墓地那段感人至深的往事有了大体的了解——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最紧张时刻,驻扎在羊楼洞的四野四十军一一九师独立四团离开驻地赴朝参战。湖北省军区接到上级命令,在独立四团空出的营房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医院”——医院属团级建制,下设2处2科3个医疗所和1个护士培训队。该医院前后收治剿匪和援朝前线转运来的3100多名伤病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其中142位伤势过重的伤员相继于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牺牲,被当地军民安葬在羊楼洞村得胜山(“老营盘”茶山)下一片荒地里。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得及通知他们的家属,以至于孤独地躺在山坳里。岁月沧桑,尘封的子弟兵英烈和他们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渐渐被人遗忘。墓地周边老百姓的反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来就没有一个烈士亲属前来祭奠扫墓。
“一定要为这些英烈们做点什么,不然心里总感觉不安!”为长眠在羊楼洞的英烈们寻找亲人的念头,就在这一刻涌上了余法海的心头。
142座坟茔,137座刻有墓碑,涉及21个军、35个师、87个团,志愿军占6成,解放军占3成,公安军占1成,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118个县,其中有一位为台湾花莲县人。余法海将查询的情况写成了一份调查报告,打印了4份,分别送给赤壁市政协、人武部、民政局、公安局。不久,由赤壁市人武部牵头,赤壁市公安局、民政局及赵李桥镇参与,联合组织开展了“百封信函、千人协查、万里电波、为烈士寻亲”活动。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愿,寄出的百多封信,有三分之一因“查无此地”被退了回来。在家等了几个月,余法海只收到8位烈士的亲人回信。他坐不住了,他的肾脏是经过移植的,如果出现排异反应,随时可能离开人世,“我要抓紧时间,能多找一个就多找一个”。
出门寻亲,余法海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经济问题。他卖掉了自家的小平房,花光了多年的积蓄,缘分也来了。华中科技大学从有关媒体上看到余法海为羊楼洞142烈士艰难寻亲的事迹后,将羊楼洞142烈士墓群定为该校的“大学生红色寻访基地”。2006年冬,华中科技大学30多个院系的400多名学生组成了羊楼洞英烈寻亲团。经过寻亲志愿者的努力,各地寻亲小分队捷报频传。
每找到一位烈士亲人,余法海就会在“寻亲名单”中的烈士姓名前认真地画上一个五角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单上的五角星多了起来,至今已找到24省114县市117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还有25位没有线索。如今,余法海仍不知疲倦地在寻亲的路上奔波着。
(《北京日报》3.30 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