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元学费,十个月课,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300大学的硕士文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校友。花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取得宝贵的留学经历,这样的广告让人心动。
一
2020年上半年,就业形势严峻,应届毕业生葛梅想去留学。英美高昂的学费让她望而却步,这时,只需花几万元的“一年制白俄罗斯英文留学项目”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
葛梅,以及众多被学历禁锢职业发展前景的公务员、教师、白领,没多考虑,就决定抓住这把开启崭新未来的钥匙。
2020年年末,葛梅惊讶地发现,连抖音都向她推荐了“全网最便宜硕士”。短视频博主们宣称,白俄罗斯各大高校一年制英文授课硕士的学费,只需要4万元。如果报名够早,还能有机会申请到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在2021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排名317名,远超华中科技大学(396名),而前者的学时仅仅是国内三年制硕士的三分之一。
“最重要的是,可以上网课!”博主们用夸张的语气,强调白俄很多留学项目都可以在中国国内上网课修完学分。
但一年前的2020年3月,葛梅开始寻找留学项目时,并不知道将通过网课完成学业。而教育部在2020年两次声明“留学生上网课不受影响”的权宜之策后,选择白俄罗斯的人更多了。
金融从业者李建波就是其中一员。2020年9月,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白俄罗斯某大学硕士项目的学习。该大学有近百年历史,与李建波同一批入学的人,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法学专业,有120余人。“大部分是工作了的,想提升一下学历。”李建波说。
记者接触到的对白俄罗斯项目感兴趣的人,理由五花八门,主要集中在落户、职称或报考公务员。一位厦门的在读博士生坦言,“马上我就要去高校入职了,我太太如果有硕士学历,那按照人才引进规定,我们两个人都会有编制。”
当公务员雷冬准备报名白俄罗斯留学项目时,中介向他详细解释如何能做到“不用出国,全年网课”,“连答辩都可以在线上进行”。每年的职称评定,雷冬都因为本科学历而无法晋升,虽然他毕业于QS排名前50的高校,依旧被研究生学历“卡”住脖子。“很多人在国内一直被学历所限制,内卷得很严重,来读一个白俄罗斯的硕士,难道不是避免内卷的一个方式吗?”
二
2021年1月,大学网课学期过半。第一学期,李建波的专业开了14门课,上课形式多为课程加作业,“作业量很大”,期末会有考试,其中一部分考试以面试方式进行。但慢慢的,李建波感到“十分失望”。
最让他失望的,是授课教师的水平,“很多老师的英语口音很重,听不明白;一部分课程的老师脸都不露,大半个学期就是发课件材料,布置作业。”
李建波透露,由于上网课的人太多,该校的老师已经不够用了,乃至于中介还要帮忙招聘老师上课。一些同学甚至不愿意做作业,为此还找了作业代写。莫吉廖夫大学本科留学生韩华,就成为他们的求助对象。当同学们听不懂白俄罗斯教授们在说什么时,韩华常常来帮助他们翻译。
此前,韩华每年在校园里见到的中国留学生“不会超过个位数”,后来才知道,还有120多个留学生是在国内上网课。韩华说,“一年制英文硕士,莫吉廖夫大学也是2019年才开设的。很多白俄罗斯老师‘英文水平确实一般’”。
不过,在上着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商学院网课的葛梅,却觉得老师很严格。她每周都有几天在熬夜写作业,“老师们授课十分认真”,“考试都是闭卷,而且绝对没有机会作弊。”
在白俄罗斯从事教育中介多年的王洪烈解释,位于明斯克圈,即首都圈的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国立大学尤其如此。在此之前,很多中国留学生都首选首都圈高校。
三
李建波最终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每个人的中介费都不一样。“9月份入学的,学费为2300美元,而12月入学的,学费已经变为3000美元。中介费也涨了不少”。
记者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渠道的广告,接触到“全网最便宜”的白俄罗斯留学项目。2021年1月之后,中介的宣传愈演愈烈。有的中介甚至开始招收代理,记者询问后发现,“团购”约2.8万元学费的硕士项目,中介最少可以获得每位留学生5000元的提成。
王洪烈从没觉得白俄罗斯留学是一块多大的“蛋糕”,据他的观察,白俄罗斯留学在2016年前一直不温不火,每年的总人数可能就在500上下。2016年,人数开始出现激增。到2019年,“我自己招收的学生都有500个左右了”。王洪烈还记得,2019年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申请爆满,“2020年学校提供的各专业学费清单,涨幅在20%到30%之间”。
很多中介本身就是在白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韩华称,早些年,如果给学校介绍来留学生,“即便是在校生介绍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200到300美元的提成。”“最可怕的是,在这当中,没有人的权益受损,中介、学生、学校都很开心,找不到任何一个受害者。”
在这个产业迅速膨胀的过程中,韩华也变了。2021年3月21日,这位曾经对母校失望的反对者说,过去两个月里,他已经代理了戈梅利(白俄罗斯东南部州)的学校,对接了二十多个中国留学生,“赚了二十多万元”。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南方周末》3.27 苏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