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

    中华文明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30日   07 版)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道路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这样一条道路,人们不禁追问:为什么当代中国能走出这样一条路,它有哪些本质特征?相较以往,它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新与超越?如果从历史眼光来看,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又为它提供了哪些思想文化资源?

      首先,从现实来看,中国道路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西方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是“议会党”,作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源于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自西周以来,就形成了民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政府成立的意义在于服务百姓的整体福祉,政府的正当性更多的来源于依照伦理道义承担对百姓的责任,这种政治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由此也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文化对政府合法性的理解。中国的“民本主义”贯穿于漫长的传统社会,是理解华夏治理秩序的一把钥匙,这种独特的政治理念很难用西方政党政治的话语来把握,但它并不因此就显得“落后”。如果非要套用西方的政治逻辑来附会中国,那只能是一种傲慢和自大,非但不能理解中国,反而会造成隔阂与误读。

      当然,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有着统一信仰与思想武装的政治组织,其严密的组织形态是传统的士大夫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也超越于传统的官民关系。但如果抛开这些差别不论,仅从历史演进的逻辑来看,当代中国仍延续着以民为本的基本理念与原则。而只有理解了这种古今一贯的治理模式,才能从政治文化中寻找到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走通的历史答案。

      另外,相比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中国道路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虽然引入了市场经济,建立起一套市场经济体制,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释放民间活力,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没有奉自由主义为圭臬,而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某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结合,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以政府力量调节和弥补市场的失灵与缺陷,避免了由于资本的过度扩张所导致的唯利是图,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了动态的平衡。有学者也将中国的这种经济模式称为“民生经济”“道义经济”。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走出这样一条路,而没有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窠臼,既与社会主义的传统相关,也与中华文明传统中向来就强调以义制利的经济伦理有关。

      一方面,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教理念十分重视“养民”“富民”的问题,而市场经济的重建激活了经济活动的动力,实现了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飞跃;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中又蕴含着“正德、利用、厚生”的传统,将发展经济的目的用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避免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我国才能创造性地走出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路,从而创造出“中国奇迹”,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原题:《从中华文明主体性看“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

      (《广州日报》2.22 赵宏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