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发展中,1951年3月17日(也有说法是3月1日和15日),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开办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从该班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代舞蹈界拓荒者,也奠定现代专业舞蹈教育课程模式。从这个班的名字就能看出,它有一个灵魂人物:世界上最著名的舞蹈家之一、被郭沫若称为“艺术战线上来中国的志愿军”的朝鲜舞蹈家崔承喜。
1911年,崔承喜出生在汉城(今首尔)。一直以来,她都认为,自己应该“为真正赢得自由的人民献演”。1946年9月,崔承喜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蹈研究所,培养舞蹈人材。1949年12月2日,出席亚洲民主妇联的朝鲜代表团来到北京,崔承喜也率领舞蹈研究所的学生来了。抵京后,她在北京饭店和中南海三次献演。12月22日晚,以崔承喜为首的朝鲜文工团在上海兰心戏院演出音乐舞蹈,近三小时的演出中,每一个节目都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喝彩。
和平而充实的生活没能延续,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尚在苏联演出的崔承喜等40余名舞蹈演员迅速提前返国,由于身染重病,崔承喜被安排回平壤暂时休养,但女儿安圣姬坚持参加第三慰问队。从10月5日起,崔承喜母女就中断了联系。直到那一刻,崔承喜仍保持着英雄母亲的本色,“我们要为死去的战友复仇!我们定要和人民军一样英勇斗争,直到胜利”。10月25日,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很快把战线推回三八线,崔承喜激动地说:“感激,感激,真心的援助,兄弟一样的。胜利是属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
12月15日,安圣姬顺利抵达北京,而在一周多前,平壤已获得解放,喜极而泣的崔承喜兴奋地重复一句话:“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她还专门提到:“将以努力帮助中国舞蹈的发展,来答谢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神圣的支持。”
崔承喜的话是认真的,经过中朝有关部门协商,1951年3月17日,在中国文化部和中央戏剧学院直接领导之下,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正式办学,崔承喜为班主任,任务是培养中朝舞蹈艺术干部,同时展开创作和演出,包括中国舞的研究和整理。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对舞蹈研究班评价极高:“研究班的成立是新中国新舞蹈运动史中的一件大事。中国舞蹈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材料。由于封建的压迫、礼教的束缚,使舞蹈脱离人民的生活,并渐趋衰亡。虽然在戏曲中存在着舞蹈动作,但很少有独立舞蹈艺术。现在要建立中国人民的新的舞蹈艺术,整理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民间舞蹈艺术和兄弟民族舞蹈艺术,是很重要的工作。崔承喜将以她丰富的经验,以她不断的研究、创作和表演的实践,帮助中国舞蹈艺术提高一步。”
崔承喜在中国任教只有短短的一年多,1952年就返回祖国,但她的舞蹈思想和方法,经过弟子的继承和提高,对中国舞蹈艺术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1969年8月8日,崔承喜因病去世。2003年,遗体入葬朝鲜爱国烈士陵园。韩国KBS电视台在1998年9月专门播出周末特辑《活着的神话舞姬》,全面回顾崔承喜在中国的舞蹈实践:“她确认东方艺术的渊源在中国,认识到要想创造出崭新的东方舞蹈艺术,就必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精神实质的重要性。所以她能将日本式的色、中国式的形、朝鲜式的线,用高度的艺术性融合为一体,形成崔承喜的舞蹈艺术”。这样的评价是深刻而准确的。
(《新民周刊》2021年第9期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