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27日 星期六

    从先秦吃食看中餐源头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27日   07 版)

        ■冯进

        先秦时代,饭菜品种有限,烹饪手段也还在初创时期,主食主要是各种谷物。

        最早先有小米,周代末期开始出现大麦、小麦和大米。但那时的人不会磨粉,多半把整粒谷物蒸熟或煮熟了事。黏性强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酿造米酒,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的造法,基本属于“生啤”类。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大豆,同样是煮食。大豆的叶子也吃,叫作“藿”。后来还有葵,是一种茎叶有绒毛、开紫花的野菜,现代中文叫“锦葵”。古人也吃荠菜和《诗经》里常见的“葑”“菲”,就是大萝卜和红萝卜。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枣、杏等。

        那时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蒸和煮,最有代表性的菜色是羹,就是把肉类放进鼎,加蔬菜或水果同煮。还有一种肉酱叫“醢(音‘海’)”,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浆和盐,放在米酒里发酵做成的。孔子的学生子路就是因为打仗时叫嚣“君子死,冠不免”,俯身去捡打落在地的帽子,结果被斩成肉酱。孔子听说了子路的死法,就在吃饭时把桌上的醢撤下去了。

        看到考古资料,常觉得先秦人吃得实在乏味。不过,庶民与贵族的膳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礼记》中载有贵族烹饪理想化的最高境界:周代“八珍”。

        “八珍”包括:一、“淳熬”:肉酱浇香粳米饭;二、“淳毋”:肉酱浇黄米饭——这两种菜大同小异,都要用炸肉酱加油脂拌入煮熟的饭中。一说吃起来像汤泡饭,另一说是拌好后要煎到焦黄再吃,类似今天湖北的小吃煎豆皮。三、“炮豚”:煨、烤、炸、炖乳猪。做法是宰乳猪,挖掉内脏,用红枣填满肚子,外面用芦苇包裹,涂上黏土放在炭火上烤。外壳烧焦后,擘开,用湿手抹去表皮的灰膜,用米粉调糊敷在皮上,放在灭顶的油锅里炸到金黄。然后取出来,切成长条,配好香料,放在鼎中。把鼎放在大锅里炖,大锅的水不要漫过鼎边,用文火炖三天三夜,最后用酱、醋调味来吃。这道菜涉及多种烹饪方式,程序复杂,代表了当时烹饪的高峰。四、“捣珍”:取牛里脊,配以等量的羊、梅花鹿、獐子的里脊肉,反复捶击,切掉筋腱。烹熟后,刮去外膜,把肉揉软,用酱、醋调味吃。今日贡丸的做法与此相似。五、“渍”:酒糟牛羊肉或香酒牛肉。把新鲜牛肉逆纹切成薄片,用酒腌渍一夜,第二天用酱、醋和梅酱调味吃,类似百越的生鱼片。六、“熬”:烘制的肉脯。类似今天的五香牛肉干。取牛、羊、四不像、梅花鹿或獐子肉,反复捶击,去其筋膜。摊在苇席上,撒满姜、桂屑和盐,然后烘熟备用。吃时想吃软的,就把肉脯浸一下,要吃干的,就把肉取出来捶揉一下。七、“糁”:三鲜烙饭。取同等数量的新鲜牛、羊、猪肉,切粒,调味,与稻米混合烙熟。八、“肝膋(音‘辽’,肠子上的脂肪)”,就是网油烤狗肝。取一副狗肝,用狗的网油裹起来,调味濡湿后放在炭火上烤到焦香为止。

        从贵族的饮食中,我们可以发现中餐传统的源头:首先是上流社会对肉食的偏好。据记载,当时人看动物的外貌选择食材,夜间鸣叫的牛、股里无毛的狗和睫毛相交的猪都被认为是次等肉类,弃之不用。还有,周人烹饪不同的菜肴,要使用不同的调料;烹饪同一菜肴,还要根据季节变换更换调料。如烧鱼要配卵酱,鱼脍用荠酱,生肉用醢酱。孔子说过,“不得其酱不食”,可见酱料的重要性。周王另外还有特殊小菜,范(蜂蛹)和蜩(蝉),可见中国人上天入地、无所不食的传统古已有之。另外,《周礼》中有“八珍之齐”,“齐”与后代“方剂”之“剂”相通,说明“医食同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周代宫廷四医之一的“食医”专为周王调剂饮食,相当于御用营养师,掌管王室人员的“六食”(六种饭食)、“六饮”(六种饮料)、“六膳”(六种肉食)、“百馐”(各种美味食品)、“百酱”(各种酱食)、“八珍”等的分量搭配,大约是我国最古老的宫廷食疗保健制度了。

        (《吃货之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2020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