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60后”老邓,不当县官当猪倌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23日   08 版)

        邓唐良在讲述他对猪场的后期规划

      “我就是一个很纯粹的猪倌。”辞职养猪近7年,58岁的邓唐良似乎越来越有猪倌的样子了。他头发乱蓬蓬的,穿一件旧得褪色的毛呢运动服,有些不修边幅。锄草、喂猪,他干起农活动作熟练,聊起养猪滔滔不绝。邓唐良平日里和饲养员们打成一片,员工都爱喊他“老邓”。

      若不说,一般人看不出,他当过浙江省松阳县县长、丽水市安监局局长和一家报社的总编辑。

      乐于折腾

      别看邓唐良快60岁了,却总是一副充满活力的样子。他喜欢折腾。早在2005年他任浙江丽水安监局局长时,他就感觉到职业生涯触到了天花板;他要换环境试一试,于是《浙江工人日报》公开招聘时,他几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任总编辑时,同事们都觉得他工作能力强,受人爱戴,但他内心满是疲惫。    

      他辞职养猪,当时这个决定遭到了身边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强烈的是他的妻子。直到现在,虽然邓唐良的养猪事业有了起色,妻子也从未去过他的猪场。

      最后,邓唐良和妻子达成了协议,为避免亏损,不动用家里的存款。为此,邓唐良辞职后,第一时间取出了40多万元的住房公积金,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除了票子的问题,还有面子的问题。农村娃好不容易去城里当领导了,怎么又回家养猪了?他的父亲曾扬言:“实在要养猪,你就走远一点,不要到我家门口来养猪,我丢不起这个人。”    

      邓唐良的儿子鼓励他追逐自己的理想。不知道是不是受父亲影响,儿子大学毕业后,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对邓唐良来说,此前30年的职业经历已形成的是一种稳定的平衡。他渴望打破平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家人反对和支持的声音就像邓唐良内心的天平上不断添加的砝码,反反复复地试探着平衡的极限。

      千辛万苦

      2009年,总编辑邓唐良跟随相关团队赴英国考察学习,英国发达的有机农牧业和成熟完善的配套商业模式给邓唐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年后的2011年,他在西藏看到漫山遍野的藏香猪时,思绪万千,想到了他山高林密、流水潺潺的故乡。    

      邓唐良觉得养猪是一个好商机,他认为中国的高端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猪肉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未来要打造休闲文旅基地。

      说干就干。2013年底,邓唐良又一次踏上了西藏的土地,这一次是专门为藏香猪而来。来之前,他和他的朋友们已租下大洋镇的一片林地,这里地处丽水缙云、青田,温州永嘉,台州仙居四县交界处,海拔在1100米到15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接近100%。除了海拔高度低了点,其他气候条件看似与藏香猪的故乡西藏林芝相仿。很快,首批藏香猪种猪从西藏运抵缙云,存活率不错。

      那是2014年,猪舍还没建完,仔猪就养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他自觉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辞职了。体制内的议论之外,也有懂畜牧的圈内人议论他。有专家直言,不敢保证藏香猪能在浙江喂养存活,稍懂常识的人都不会去做这样冒险的事。邓唐良又从西藏购买了第二批287头种猪。但历经7天7夜长途运输,种猪运抵缙云时已疲惫不堪,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每天都有近10头猪死亡,最后仅剩下20头种猪,死亡率高达93%以上。接下来的第三批326头种猪,存活下来的也仅有70头。

      “养猪的成本很高,一头母猪要1万多元,一下子就亏掉了几百万元,对我打击非常大。”他有些慌神,请了不少畜牧专家前来问诊,他们告诉邓唐良,他只注重了纬度和海拔,却忽略了水分和土壤。

      好在,适者生存。存活下来的种猪生命力十分顽强,在新猪场安下了家。邓唐良和员工们开玩笑,说这些猪都是“猪坚强”。

      2016年,一场台风袭击了猪场所在的山,造成山体滑坡,所有道路全部被毁,猪舍倒塌,野外放养的藏香猪被洪水冲走,现场一片狼藉。台风过境,邓唐良独自一人开车前往猪场。“车子阻在半道上,当我走过坍塌的路面,到达猪场员工面前时,他们一个个都哭了。”但哭完以后,大家又重新聚集起来,去下游搜救……

      知识分子的浪漫

      近年来,他的藏香猪品牌渐渐地有了知名度,闯出了一些市场。今年春节,邓唐良和家人外出吃饭,从未中过奖的他幸运地抽中了饭店的一等奖。他跟记者说,这可能预示着他有好运气。

      记者去看猪场,发现不是想象中的小打小闹。邓唐良的猪场占地2735亩,建成了浙江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藏香猪存栏量达到1.1万头。近年来新开发的项目是浙江省10万头以上标杆猪场,一期工程3.6万头规模已建成投产,二期工程规划12万头规模,将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年底建成。另外,邓唐良还打造了线上商城,完善了中高端的产品线。   

      也许是在体制内工作多年,又从事过多年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邓唐良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和股权机制格外上心,特意设立了名目繁多的规章体系,来规避采购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在外人看来,邓唐良有时会有莫名的坚持,他自己则把这看作“知识分子的浪漫”。比如,老邓坚持要把猪场叫成“牧场”,还给牧场起名为“云上牧场”。又比如,老邓对科学养猪和互联网技术展现出巨大的热情,立志要打破旁人对养猪“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在他的要求下,牧场封闭管理,进入需要经历严格的消毒,还需要换鞋。在“牧场”内,记者闻不到一点异味。    

      邓唐良的“野心”不止于此。2017年,邓唐良在西藏那曲建立了公司,投资藏牦牛和藏香猪产业。2018年,邓唐良到贵州丹寨投资丹寨黑猪产业,后来又到四川红原投资牦牛产业。    

      他解释,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东西部协作和精准扶贫工作;另一方面,则是想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接下来,邓唐良希望将品牌打造成知名品牌。“融资的事宜已在洽谈中,我希望能在未来的3年到5年内做到上市的规模。”说这话时,邓唐良正站在山坡上,意气风发,有点“领导”的腔调。    

      近期,邓唐良拒绝了许多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我做的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邓唐良说,他也从没想过要励志。他坚持认定,这只是一次发现机遇谋定而后动的职业选择,不应该因为“县长”“总编辑”等曾有的身份,就被打上特殊的标签。谈话间,他也对近年来持续高涨的考公务员热潮和不断缩小的报录比例,表现出一丝忧虑。他说,年轻人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怎么都向体制内扎堆?

      (《解放日报》3.17 朱凌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