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新主流”影视文化三问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23日   07 版)

        所谓“新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大片”一般属于投资成本较高、制作规模较大、明星较多、奇观场面较为宏阔,常以真实可信的“中国故事”、红色经典,或塑造国家形象、表达集体主义精神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故事为蓝本,旨在塑造打动人心、凝聚国族意识的人物形象、中国形象,正面或侧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国气派和中国风度。

        从《建国大业》到《战狼2》《红海行动》再到《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有一条明晰的新主流电影发展的轨迹。当然,2020年的新主流电影如《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相比于《战狼2》等张扬型、外向型的“新主流”,一方面,是农村题材电影的升级换代,是国家扶贫主题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表现出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民生化”“内向化”“小片化”的美学趋向。

        但《山海情》《跨过鸭绿江》这一类新主流电视剧成功之余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的。我有“三问”如下:

        一问,这些电视剧除了故事剧本上的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外,与大量明星出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明星,或者说没有那么多的明星,同样的题材是否还能这么火?这是今后电视剧生产的常态还是特例?

        二问,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相似,《山海情》《跨过鸭绿江》也有“命题作文”的特点,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势下,影视工作者该如何做才能“在限制中追求自由”,尽量符合电影工业美学或电视剧工业美学的原则?也就是说,如何真正恪守“新主流”的工业化美学原则,而不是回到以往某些主旋律影视剧的生产方式?

        三问,宏观全景架构之后,必然导致贯穿性主要人物的缺失,事件压倒了人,这种电视剧该如何应对?如何做好群像塑造和群像人物表现?《跨过鸭绿江》的人物塑造有很大突破,例如彭德怀的形象、大量基层志愿军指战员形象,包括美军将领的形象都颇为生动传神。

        客观而言,有的新主流影视作品过于图解政策、庸俗化主流意识形态,有些故事符合正能量却不尽符合人情,未能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有些新主流影视剧的成功很可能是非常时期非常规境况下的特例,不一定能够“可持续发展”,骄傲不得,而是要总结反思,争取在常态下也能良性发展。

        (原题:《“全景宏观电视剧”与“新主流”影视文化的思考》)

        (《中国艺术报》2.26 陈旭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