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新华社记者洗掉外媒“黑滤镜”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23日   05 版)

        徐泽宇

        每年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世界也高度关注。而每当中国有大事喜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喜欢借机生事,这次,这些生事者被抓了个现行——一张揭露西方记者用“黑滤镜”看中国的照片闯入了人们的视野:人民大会堂附近,一群西方记者拿着相机对着一名执勤武警战士猛拍。照片配的英文写道:如果你想知道外媒那些中国武警照片都是从哪来的……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新华社对外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记者徐泽宇。“BBC在去年报道中国两会时,配发了一张武警列队在天安门前巡逻的照片。武警战士填充了画面的四分之三,灰暗的画面散发着一股人为塑造的奥威尔主义气息,给人一种紧张、压迫的心理暗示。”徐泽宇说,“我一直很好奇,这些照片是从哪来的?”直到撞见这一幕,也撞开了他心中一直缠着的谜团——这些外媒记者以“灰黑滤镜”瞄准中国。中国媒体的镜头也该瞄准他们了,徐泽宇按下了快门。

        好戏才刚刚开始。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李木子随后在盖蒂图片社网站上找到了“画中画”——徐泽宇所拍的外媒记者围拍武警战士的照片,并发现抹黑中国还有了标价——照片售价499美元。徐泽宇随即跟上,迅速发布了系列行进式报道及评论,在推特、脸谱的总浏览量超110万,点赞量超2万次,还有20余万次的网友互动。这其中,夹杂着一些西方媒体记者的所谓“回击”——

        BBC记者拿出两张照片举证说:当天外媒记者还在会议现场拍了以参会代表和鲜花为主题的照片。徐泽宇在盖蒂图片社上查证后回复:这两张照片都是中国记者拍摄的。

        NPR的记者举出新华社当天拍摄的照片说:你们也拍过以武警为主题的照片。徐泽宇立刻指出:这是全国人大的解放军代表团,并非武警或安保。

        BBC记者又进攻:你的推文下其他网友的回复中有事实性错误,你应该负责全部纠正过来。徐泽宇明白这句话是暗指那些摄影师并不像网友揶揄所称来自BBC,于是机智回应:既然你这么急迫要证明这些摄影师不来自BBC,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你承认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

        有理有据又理直气壮的报道产生巨大反响:在推特平台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Jonathan Cheng、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大V转发,在国际舆论中为中国媒体圈粉无数,让更多海外网友看到了祛除“美颜相机”“灰黑滤镜”的“丰富精彩”的中国。

        徐泽宇是一名“90后”,工作头几年的主要任务是发稿、写视频脚本、出镜直播。直到2020年2月3日,他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作为当时新华社派驻武汉前方的唯一一名专职英文记者,开始了80天的坚守。他奔波在武汉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超市、社区、消毒站等一线场所,拿起手机自己拍摄、自己出镜、自己剪辑,制作了13期英文视频《今日武汉》,发布在新华社的海媒账号上。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徐泽宇开始通过个人海媒账号发布视频,加强与粉丝的互动。每一条视频发出去,徐泽宇都会仔细阅读网友们的每一句留言。这些留言里的一封“战帖”,也把徐泽宇“送进”BBC的直播间。

        直播间的对话并不是美好的。主持人问徐泽宇:“你谈到新增确诊病例在降低,你是否感受到武汉的恐慌程度比以前降低了?”

        “降低了”,相当于承认之前存在恐慌;“没有降低”,岂不是羊入虎口、正中其下怀?徐泽宇定了定神,回答:“事实上,在我到达武汉的当天,最戏剧性的一点就是,我没有看到这里发生了什么戏剧性的事情。”

        时隔一年,徐泽宇回顾这场没有硝烟但火药味浓的访谈,感慨地说:“国际舆论斗争中,只有真正对我们的国情和制度有较深的了解,才能在跟外媒的论战中有底气、有逻辑、有说服力。”

        2020年底,新华社专门设立了徐泽宇工作室,负责账号内容策划制作、海外落地推广,更好发挥团队力量,加强跨部门合作,与网友在评论区聊天互动也成了正式工作。

        “大多数海外受众对中国不是不够友好,而是不够了解。作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作为,向海外受众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不带滤镜的‘能见度’是让我国国际舆论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因素。”已成“国际网红”的徐泽宇说,“我希望做一个现场的记录者、观点的输出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两手都要硬,来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每日电讯》3.17 王若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