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

    让“国家宝藏”走近你的生活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18日   05 版)

        于 蕾

        开播至今4年,关于《国家宝藏》的诞生,总导演于蕾提到过很多次。2015年,央视为节目创新人才提供海外培训的机会,于蕾交了一份8000字的节目方案并入选。

        在英国培训40天,于蕾常去大英博物馆闲逛。在瓷器馆里,她认识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一位在读博士。当时这位博士正给一群中国留学生当讲解员,从宋元青花瓷聊到晚清景德镇,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等这拨听众散开,于蕾凑上前找他聊天,问他“为什么要学历史”。对方的回答很简单——“你不觉得历史特别浪漫吗?”

        这句话,成了于蕾在伦敦的收获之一。当时,国内拍博物馆的纪录片不少,普通观众对这个题材仍有很大的距离感。该如何拍出历史和文物的浪漫?于蕾决定将《国家宝藏》做成一档“能打动普通观众的文博类综艺”,希望节目既能带着“纪录片的特质”,也要有“综艺节目的亲切感”。

        回国后,于蕾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查阅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摸索两年,她又有了新发现:“只有将文物拉下神坛,拉到你身边,让你看到自己的生活真的受到文物影响时,它们才能真正浪漫起来。”

        于是,团队敲定了节目形式:一半篇幅描绘国宝的“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演绎历史,告诉观众是谁赋予了它们生命,而它又改变了谁的命运,背后蕴藏多少豪壮与悲情;另一半时间则用来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文物不是尘封的历史,它们承载了民族的过往,也影响着当下与未来。

        2017年12月,一幅关于全国九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画卷”,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拉开帷幕。

        第一集中,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与观众见面。时间回溯至900年前,一个艺术全才亡国君、一个被世人唾骂的奸臣、一个神秘的18岁天才少年从寥寥数字的题跋中走出,出现在舞台上,演绎画卷背后的传奇。转眼间,观众又被拉回当下,潜心研究“青绿之色千年不败”之谜的中央美院老师、非遗国画颜料技艺传承人、数十位故宫博物院讲解员,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研究、传承、守护的故事。

        节目最先收获的是一批老年粉丝。真正“出圈”则是通过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

        B站工作人员曾给于蕾善意的提醒:“主流平台的节目都不太敢往我们这放,因为年轻的孩子们没有什么忌讳,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批评。”

        听了这话,于蕾坚持,“如果只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讨论,年轻人完全不看,那就白干这个事了。”经过沟通,节目组与B站以版权购买的方式达成合作,开播后大获成功。第一集开播,弹幕“欢迎央视降临B站”刷了屏。一整季下来,节目累积了2500万的点击量和130万条弹幕。“随便更新点什么花絮,视频里都会蹦出满屏的‘日常催更’”。

        2020年12月,在B站粉丝的“催更”下,《国家宝藏》终于迎来了第三季。为了让节目内容更广阔,更有质感,于蕾在博物馆的选择上做了些许改变,由综合性博物馆转为9座历史文化遗产。

        事实上,除了《国家宝藏》,这些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文博类节目,各省博物馆随之成为热门文化景点。但于蕾很清楚,“文化繁荣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刚好到了这样一个时间点,这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在于蕾看来,节目组所做的一切也许都只是一次抛砖。她说:“伟大的文明、灿烂的智慧,不仅可以在节目中点燃热血,还能以一种更为温润持久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节目上的文物不过沧海一粟,上下五千年文明,一档节目刚刚揭开了小小一角。

        (《环球人物》2021年第5期 毛予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