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说,由中、美、俄、印相关机构共同展开的一项研究的报告披露,其针对中国学生的调查测试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后,一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技能水平出现了下降。该报道称,上述调查测试是针对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工科学生学业表现的大规模研究,首次跟踪统计和比较了4个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物理、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批判性思维,一切创新都是空谈。
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没有批判性思维贯穿其间,传授与接受就是一个“传”与“接”的机械过程;在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的基础上,反向思考乃至置疑既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其碰撞产生的火花也许正是创新的星星之火,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双向互动过程,课堂和学校就成了创造工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亦即创新思维,前提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提倡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性发问。
养成批判性思维目标的设定,无疑是使整个教育体制效益最大化的最重要的“边际投入”。有了批判性思维的加持,所有教育阶段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就有了“活”起来的基础,就有可能由此产生出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从而产生创新的结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激活,被动接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只是一种因循和因袭,知识、技能和价值的效益只能逐渐递减。
上述调查测试虽然只是针对4个国家的“精英大学”和“大型大学”中的工科学生,但是,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许多相关研究都显示,批判性思维对所有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都至关重要。
(光明网 3.3 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