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可以退役,但精神永不谢幕。”1月25日,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任内最后一篇文章《难忘英伦十一载》,在文末借这句英国军歌名言挥别英伦三岛。这句话也是他对自己半生外交事业的总结明志。
从波特兰大街49号到皇家造币厂
在中国外交史上,英国扮演着复杂角色。1874年,英国探路队探查缅滇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农历正月,探路队不事先通知地方官擅自闯入云南,打死当地群众,扬言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当地群众奋起反抗,打死马嘉理,史称“马嘉理案”。随后,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内容包括中国派特使前往英国向女王道歉。
1876年,清政府派兵部侍郎郭嵩焘赴英道歉。李鸿章觉得道歉很耻辱,干脆让郭嵩焘常驻英国。郭嵩焘因此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清政府成立首个驻外机构,几年后迁入波特兰大街49号。
“这是一段屈辱的外交史。我经常用它来教育年轻外交官,也以此提醒自己,中国140多年来走过一条怎样的路。”刘晓明说。
斗转星移,中国驻英使馆所在地波特兰大街49号的工作人员从十几个发展到上百个,馆舍早已不够用。在国内的大力支持下,驻英使馆拿下了原英国皇家造币厂作为新馆舍建造地。2018年5月,刘晓明站在皇家造币厂前,主持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新馆舍房产交割仪式。他意味深长地说:“皇家造币厂(Royal Mint Court),简称RMC,也可解读为‘中国的不朽之作’(Right Monument of China)。”
外交生涯的三大转折点
提到亲历的外交生涯转折点,刘晓明选出了三件事: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和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超级国事访问”。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对中国以什么条件加入WTO是有争论的。“由于中国不是WTO成员国,美国每年都要审议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历史证明,加入WTO符合中美两国的整体和长远国家利益。刘晓明说:“美国应该回过头来看,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整体国家利益,美国都从中国加入WTO得到了很多好处,不存在谁给予谁的恩惠。”
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和时任驻美公使刘晓明一同处理此事。最初,美国拒绝道歉,声称误炸很正常。经过一系列努力,刘晓明陪同李肇星前往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克林顿在驻美使馆悼念簿上写下了哀悼遇难者的话。最终,美国同意对中国赔偿。“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刘晓明说。
2015年10月19日到23日,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国事访问,被称为“超级国事访问”。在刘晓明眼中,这次访问是他驻英生涯的高潮。中英两国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同所有发达国家的关系中,这个定位在当时最高,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由此开启。”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两次宴请,查尔斯王储专门调整既定日程接待,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六次陪同活动。“这体现出超级规格。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还陪同习主席参观曼城足球俱乐部,除了这一次,我没有遇到过英国首相陪外国领导人到伦敦以外访问。”
为何有“战狼”?因为这世界有“狼”
近两年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英国媒体针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越来越多。“这时你也可以拂袖而去。但这样做,英国观众一是觉得你理亏,二是觉得你没有气度。”刘晓明说,自己应对这种局面有“三套武器”。
第一是长矛,“主动进攻,告诉他们中国的实际情况,政策和立场是什么”。第二是盾牌,“上台之前,你不知道他们要问什么,面对刁钻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炮弹’来应对抵挡”。第三是匕首,“短兵相接,主动反问。比如有人纠缠新疆问题,我就反问‘你去过新疆吗?’他一下就愣了,语境马上变成我向他介绍新疆。”
这些“武器”是为了应对记者的“冷箭”,而刘晓明的最终目的,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将尖锐问题变成西方民众了解中国的机会。在即将离任之际,一些西方媒体给刘晓明扣上了一顶“中国战狼鼻祖”的帽子。“而我说,之所以有‘战狼’,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狼’!必须要有战士和它们斗争,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刘晓明说。
(《环球人物》2021年第4期 杨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