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06日 星期六

    胡适题《送米图》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06日   05 版)

      清末,暴式昭在太湖林屋山(西洞庭湖)担任芝麻小官巡检。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后,因触犯上忌,丧官,家贫无米,即将断炊。附近百姓闻知,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冒着风雪给他送米。与暴式昭有过来往的文人画士听闻此事后,有写诗赞他的,有画送米图叙述此事的。这些文人名士的诗歌手迹与画作,历经多年战乱,幸而存留,重见天光。

      1947年底,暴式昭的孙子暴春霆希望将《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影印出版,以纪念先祖。在出版前,他还想再邀约一众文化名流题词,如此就更有纪念意义了。

      按照暴春霆的设想,他首先想请俞平伯题词。因为俞家跟暴家有五代之交,《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早已有了俞樾、俞陛云等人的题词与题诗,让俞平伯题词应该没问题。在让俞平伯题词后,他顺便想请俞平伯帮他推荐胡适题词。孰料,未到俞家,先到胡家。据他回忆:

      “我在幼年时就看过这卷《送米图》,上有俞平伯先人俞曲园、俞阶青的数次题诗,了解到暴俞两家有数代通家之好,于是就想请俞平伯介绍胡适为此图题词。我到北大询问俞平伯的住处,同时听说胡适住东厂胡同一号。我就先见了胡适,首先说明这卷《送米图》上有某人题的诗、某人绘的画。他听了十分高兴,把这幅图卷展开,详细看了一遍。当他看到吴大澂题的一首诗时说:‘吴大澂是我的太老师。’又连声称赞:‘写得好,画得好,事迹更好。’他答应写一篇序文,让我隔一天来取。我去取时,他说:‘我这两天有病,还没写成。我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介绍信,先请他写。’”

      1947年12月29日,胡适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平伯兄:暴春霆先生送来一轴《林屋山民送米图》,画的是他先祖暴方子先生故事。其中有曲园先生题的一跋、一长诗及篆额,又有尊公先后两次题诗。我想这个故事的本身很值得表彰,又有府上两代墨宝,故我很盼你也题点东西在上面。我已答应作一短序,但尚未写成。今先介绍暴君奉访,倘承接见,至感!匆匆敬祝新年大吉。”

      此事真可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对此,暴春霆感慨地说:“我原本想请俞平伯介绍胡适题《送米图》,不料胡适竟介绍俞平伯先题,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胡适写完后,暴春霆去取时,胡适还主动提出要帮忙提供印刷费,对此,暴春霆亦有先祖之风,婉言谢绝了。他回忆说:“过了两天,我到胡适家中去取他已写成的《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序》,他向我说:‘你如果想用珂罗影印,价钱很高,恐怕你印不起。我想约几个朋友给你帮助些印费,好吧?’我说:‘您写了这一长篇序文,我就感激不尽,不需要再帮助印费了。’”

      胡适之所以很愿意写这篇序,除了被暴式昭的清廉自持与爱民如子所感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幅图中包含着一些史料。所以,在这篇序的最后,他写道:“这卷子里有许多名家的手迹,当然都很宝贵。但更宝贵的还有三件:一件是洞庭山各村人民送柴米食物的清单,一件是上司训斥暴君的公文,一件是他亲笔抄存他自己答复上司的禀稿。这三件是中国民治生活史料。”

      胡适的这篇序写完之后,很快发表在他主编的《申报·文史》周刊上,无形之中又给暴春霆帮了忙,对此,暴春霆回忆说:“胡适这篇序文在《申报》上登载之后,引起了全国许多学者对《林屋山民送米图》卷的敬仰而想欣赏。有的是想在这图卷上题写诗文而相得益彰。”

      此后,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张东荪、陈垣、冯友兰等学者、作家纷纷题字留念。其中,朱光潜与冯友兰都注意到了俞樾写给暴式昭的一句痛语。俞樾写道:“百姓之讴歌,万不敌上官之考语。”

      俞樾此语写于晚清,让朱光潜与冯友兰感慨遥深,也让后人吟味再三。

      (《今晚报》2.26 林建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