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06日 星期六

    古代大咖如何“就地过年”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06日   05 版)

      其实在古代,早就流行起了“就地过年”,没有回到家乡的古人们,照样能把年过得精彩又充实!

      “就地过年”是常态

      说起春节回家过年,现代人只要点点手指就可以买到机票、高铁票、长途汽车票,或者直接自驾,往往上午还在单位,傍晚就已坐在家乡的餐桌前大吃二喝了。

      在这件事上,现代人确实更有优越感,毕竟在古代,返乡的交通是一个大问题!古人想回一趟家,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他们能选择的交通工具也非常有限,除了骑马、骑驴、骑牛以外,就只能坐马车、驴车、牛车。

      然而,古人就算是跟马、驴、牛较上了劲,最终也还是拗不过钱包,因为古代的交通费实在是太贵了!比如在唐代,一匹马每负重100斤,行100里,就得要100文钱,而马的体力极限是每天70里,这就意味着一段看上去还挺近的路,古人单是骑马就得跑上个十几天。十几天在路上,吃饭住酒店又是一笔大开销,七七八八加起来,少说也得花掉一二两银子。辛辛苦苦忙一年,好不容易攒点钱,结果全花在路上了,这多划不来!

      假如时间和金钱都不是问题,单是舟车劳顿也是够古人受的。这一点,明朝的四朝宰相徐溥最有发言权!那年是大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的腊月初,71岁的徐溥离开了朝堂,他终于等到了退休的这一天。当时的皇帝为了感谢徐溥兢兢业业为国家付出了一辈子,特意在红色的宫门中打开了一道缝隙,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是极高的荣誉。徐溥退休后,自然是选择回到他的家乡江苏宜兴,此时的徐溥既没有金钱上的窘迫,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算是风风光光地衣锦还乡了。

      徐溥回家过年的路线很简单,他可以坐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我们现代人半天的行程,徐溥却足足花了将近一个月,一直到了腊月二十七,徐溥才返回到了家中,好歹年是赶上了。回到家中的徐溥,忽然想起了老同事,于是他开始写信吐槽:“哎,我总算是到家了!可是你知道么?我这把老骨头在路上就快散架了!”这句话,徐溥绝对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请看徐溥的时间线:1498年腊月初退休回家,1499年去世……

      迫于交通、金钱、时间、体力这四点,许多古人都不会选择返乡过年,于是“就地过年”对于古人来说,反而是常态。

      唐代的王湾

      唐代有个诗人叫王湾。他在玄宗先天年间(公元712年)进士及第,先是授荥阳县主簿,后又因功授任洛阳尉。这句话是为了告诉你,王湾的官品级不高,所以他的工资很低,事务还挺繁忙,所以他也常常“就地过年”。

      话说在某个深夜,王湾乘着船经过了江苏镇江,此时已接近年关,他看着黑漆漆的天空,内心充满了惆怅。他为何惆怅呢?因为要过年了,他想家啊!这江南的景色虽美,终究不是他的家乡。王湾作为一个文艺男青年,自然是要45度仰望天空的,他从残夜看到了天色渐亮。

      带着思念家乡的惆怅,带着对新年的期待,王湾又看了看眼前的江南美景。此处三面临江,春潮涌涨,江面与两岸齐平,随着天亮,他的视野也变得渐渐开阔起来。于是王湾提笔写了首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原本只是临近新年的一篇习作,估计王湾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竟然因为这首诗火了!这一火就是一千多年。当这首诗映入宰相张说的眼帘时,张说对王湾的才华赞叹不已,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积极昂扬,有着一股盛唐的气象。

      你以为张说只是随口表扬一句么?不,张说认真了。他亲自将王湾的这首诗写在政事堂,称“每示能文,令为楷式”。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看看人家王湾写的这个诗句,堪称是范文,你们要多多向王湾同志学习!”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肯定!而王湾在唐代诗人中,不算高产,现只存诗十首,这首《次北固山下》却是他所有诗作中最有名的一首。

      明代的徐霞客

      假如徐霞客有主页,他的自我介绍里肯定会有这样一句:我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

      为此,徐霞客的家仆常常对他感到忍无可忍,于是家仆在旅行的路上逃跑这种事儿发生了无数回,但这并不影响徐霞客旅行的决心。而作为一个长期都在旅行的人,“就地过年”这种事更是家常便饭,甚至已经频繁到徐霞客忘记了哪天是在过年,还需要被人提醒。

      在《徐霞客游记》里,就记载了一段徐霞客“就地过年”的故事。那一年是公元1639年,徐霞客来到了鸡足山。古代虽然也有客栈可以小住,但密集度不如现代,于是“蹭”成为了徐霞客旅行中的必备技能。

      这一次,徐霞客选择了去鸡足山寺“蹭”。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风景非常壮丽,山间云雾缥缈,溪水淙淙,徐霞客就借宿在这样的一个好地方。当他安顿好以后,就开始游走于山水之间,大概是性情开朗,徐霞客还结交了不少朋友。某天,寺庙中的僧人在他外出时,告诉他:“施主,明天就是除夕啦!”

      徐霞客这才想起,原来是要过年了啊!每一个游子的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漂泊的孤独感,徐霞客也不例外,他在游记里用“为凄然者久之”描述了他的心境。不过,这种有些孤独凄凉的情绪并没有存在太久,徐霞客就拉上了新认识的朋友们“就地过年”,他们在寺庙里开了个新年派对。

      在鸡足山里,新鲜的果蔬是最为常见的食物,于是他们的新年大餐自然就取材于山中,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写道:“煨芋煮蔬,甚乐也。”烤点山芋土豆,煮点新鲜时蔬,就是他们的新年大餐了!这新年大餐看上去虽然简单朴素,但却滋味无穷,徐霞客与朋友们吃吃喝喝聊聊天,很是尽兴。

      大概是鸡足山的景色太美,人情太暖,在新年的第一个太阳即将要升起之时,徐霞客写下了这几句话:“楼前以桫松连皮为栏,制朴而雅,楼窗疏棂明净。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

      无论是在哪里过年,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每一个除夕之夜,都会是“胜人间千百宵”。

      (《北京青年报》2.10 金陵小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