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炽越
春节前,邻居的冰箱坏了,急得他赶忙上网订了一只,还付了加急费,就要过年了,没有冰箱哪能过年?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过一个没有冰箱的春节,家里大人们都忙得很。当时没有长假,春节休息三天。菜场初一到初三全部关门,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家家都要备足三天里请客和自己家人吃的鱼肉禽蛋、蔬菜等食材。
那时,鱼肉禽蛋都计划供应,按大小户划分。鱼是冰冻的,肉是冷气的,蛋是一包冰蛋,禽是一只冻鸭或冻鸡。于是每个家庭都会通过各种关系,去乡下搞些鸡鱼猪腿之类的硬菜。
食材基本买齐后,接下来的储存环节更是大事。各家各户都使出浑身解数,采取酱、盐、风、煮等各种方法,延长食材的存放日期,防止食材变质。一旦东西坏了,不要说请客了,连填饱家人的肚子都有问题。
母亲刚嫁过来时,祖父曾请酒楼大厨,来家向新儿媳妇传授过一阵烹饪技艺,母亲还请教了一些荤素菜的保存方法。后来我家逢年过节,母亲都要用鸡鸭、猪骨、猪肘、猪肚、鳝骨、黄豆芽等煮上一大锅“渍”水(即现在饭店里的高汤),就是那位广东厨子教的,味道比味精不知要鲜上多少倍。
大年三十中午前,母亲把能烧的菜已全部烧好了。水笋烤肉、红烧烤麸等已盛入一个个陶瓷的罐内,每顿吃时夹出一碗,余下的每晚都要入锅煮透。母亲说这样才能保存四五天以上。
下午在烧年夜饭前,母亲又把一些半成品也烧好了。如冬笋炒肉片的肉片、红烧黄鱼的黄鱼、荠菜肉丝的肉丝等,一一用蓝边碗盛好,放在临时借来的一只大竹笼屉里,笼屉则放在祖母睡觉的二层阁楼的北窗下。
这是母亲储存春节菜肴的主要方法。幸好那时没有“暖冬”一词,春节前后的气温大都在0℃上下,这是老天爷在帮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忙,让没有冰箱的春节也过得顺畅开心。
实际上,母亲另一个“腌”的储存法早已开始。后弄堂一排排木质晒衣架上,挂满了酱油肉、爆腌咸肉、咸猪头、风鸡、鳗鲞等,其中就有好几样是我家的。
吃了年夜饭,母亲把下午才从菜场里买来的青菜、菠菜、塌棵菜、荠菜、黄芽菜、花菜、冬笋等春节里吃的蔬菜,放在几只竹篮里,挂在弄口过街楼下的钩子上——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大冰箱。
(《文汇报》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