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

    收藏钱币 挖掘历史

    《 文摘报 》( 2021年02月23日   05 版)

        刘侃(右)、车一夫

      最近,一组世界钱币收藏系列的相关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的制作者刘侃、车一夫夫妇一直痴迷于钱币收藏,后来开始经营推广钱币收藏文化的自媒体,并走遍世界去追寻与自己审美相关的古代币、世界币。

      刘侃和车一夫是大连人,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两个时尚的年轻人为何对古代币、世界币的收藏如此痴迷?车一夫直言是“那个时代的情怀”。“我们上小学时,正是父母辈在下岗潮之后出国务工的时期。有一天父母回来时,拿出一堆硬币,告诉我这是韩国的,这是日本的,100韩元上面这个人叫李舜臣,是他们的民族英雄”。

      刘侃第一次对硬币产生感情是上小学时,“那时班里有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做对外贸易的,大家都攒硬币,后来班里慢慢形成一个氛围,大家用不同的硬币来互相交换。”她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那些外国钱币时,那些硬币上雕刻的历史建筑、历史人物……都是我没有见过的东西,觉得这些钱币好漂亮!”

      当时的东北有很多俄罗斯人来做生意,车一夫上中学时经常去逛天植商城,“那时候没钱,买不起只能看。有一次我刚进去,一个老头看见我就招呼我过去,拿出一个卢布指着说,‘你看这是俄国的卢布,正面是尼古拉二世,当年的沙皇就长这个样子’。我想,这钱币也太有意思了,一百多年之后,在这么远的地方,仍然有人通过一枚钱币在传诵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刘侃同样记得在市场上看到尼古拉二世的卢布,跟当时流通的卢布不一样,“它是很大一块银子,我当时感到特别震撼”。

      高中毕业,刘侃和车一夫一起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相同的兴趣爱好让俩人碰撞出爱的火花。那时刚刚流行网购,刘侃用攒下的零用钱去二手网站淘世界散币。随着购买交易的增多,她越来越觉得世界币里藏着很深的学问。她发挥学霸特质,一头扎进钱币书籍的汪洋里。车一夫揶揄,“她买了三万多块钱的书,全是跟钱币收藏有关的!”

      他俩第一次去币展是在芝加哥,那次展览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跑道。刘侃对那次展览念念不忘:“第一次去看国外的会展,我当时想顶多也就是在一个酒店里摆几个摊儿的样子,结果一走进会展中心,发现是在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大厅里,有几百个做钱币交易的展位。”更让刘侃念念难忘的是,那里有很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各个国家的专业书和工具补给,可以去阅读、去学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两人决定留在当地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钱币收藏。

      刘侃非常喜欢西班牙钱币,“西班牙的货币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人类文明起到推动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流通的钱币就是西班牙的钱币,可以说当时是通过西班牙的货币把全世界的贸易路线连在一起了”。从此,他们开始倾向于收藏西班牙的钱币。

      2020年3月,在欧洲疫情大暴发的前夜,两人坐上了飞往西班牙的航班,赶上一次不一样的惊险寻币之旅:“我之前就看好一枚1772年卡洛斯三世的8埃斯库多精制币,根据经验我知道这个品种没有精制币,而且看图和实际上手的感觉会不一样,所以更加好奇想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书上都没有记载?”当时西班牙已经开始有疫情了,父母朋友所有人都劝她不要去。“我当时很纠结,整个下午把行李从客厅拉到门口,又从门口拉回客厅……”离起飞还有四个小时,刘侃还是迈出了家门,“我想赌一把,因为我真的想亲眼看看”。

      车一夫补充道,支撑他们做世界钱币收藏的动力就是喜欢。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西班牙及其美洲殖民地钱币的集藏系列,“我们正在以收拢的方式去建立,未来在这个框架里,缺什么就尽力去收”。

      (《北京青年报》2.5 李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