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剪纸溯源的文献常被引用的有两则:一是汉代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的“剪桐封弟”的故事。相传西周王朝的初期,周成王和弟弟叔虞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他,并开玩笑道“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几天后,叔叔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不以为然,但周公认为“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听从了叔叔的建议,为叔虞分了封地。
另一则是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方士以剪纸之人慰藉汉武帝思念亡妻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去世,他伤心不已,这时一个名叫李少翁的方士前来拜见,说自己有让汉武帝重见李夫人的方法。于是,李少翁就用麻纸剪了一幅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将其放在帐中,在摇曳的烛光中,李夫人的影子翩然而至,又悄然远去。
上述两则被记录在典籍中的传说故事算是我国剪纸艺术的起源史说,但由于缺乏实物印证,历史真伪有待考证。
汉代以后的文史典籍中关于剪纸的记载更加详细可信。南朝时期,晋宜都郡守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当时,我国南方的荆楚地区过年时流行一种“镂金剪彩”习俗,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用一些薄的材料剪成人形,讲究的还采用镂刻金箔的形式作为屏风贴,或做成头饰戴于头上,也可以将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用以赠送他人。特别是在立春当日,所有人都会在身上佩戴剪成燕子形状的饰物。这些民俗活动促使剪纸艺术在民间得以普及,由于老百姓买不起金箔,就用草纸代替。
考古人员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南北朝墓葬中,发现了5幅团花剪纸,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
“镂金剪彩”风俗自唐代之后更为盛行。特别是在每年的立春节气,人们用丝织品剪出各式各样的“春幡”或者“胜”(妇女的一种饰物)。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诗中曾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剪纸在宋元时期开始蓬勃发展。除了立春,端午、七夕、重阳等节令时,人们也会剪纸“会友”,一些地域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生意的小手工业者。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达到鼎盛。
窗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因此剪纸又称“刻纸”“窗花”或“剪画”等。每逢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贴窗花的习俗。不仅烘托节日气氛,而且也有着美好寓意。
(《北京日报》2.5 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