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2月11日 星期四

    理性审视“她文化”的兴起

    《 文摘报 》( 2021年02月11日   07 版)

      近些年来,在日本、韩国的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她文化”的因子。2018年11月,韩国女性长篇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累计销量突破100万册,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2019年,韩国还出现了专门提供女性电影播放服务的流媒体播放平台“purplay”。在日本,近年来以女性为主角的影视剧也占据了半边天,反映出日本当下“女性独立”的时代性。

      在我国,“她文化”的发展也正在进入爆发期。近日,新华网报道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光是阅文女频作品数量就有560万本,该板块平均每月更新字数约12亿字,女频作者量达470万人。”网络文学用户中,女性读者占近半壁江山,且表现出强大的付费阅读意愿;女性尤其是95后情感消费领域的知识付费项目,未来两年还会迎来新一轮爆发态势。

      女性题材的盛行,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女性在消费文化中所释放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意识的强烈表达。“‘她文化’代表女性地位崛起和两性的平等,在其背后有深刻的经济动因。”中国传媒大学刘俊副教授认为,女性经济地位崛起与其消费能力提升有直接关系。这个时代正经历着颠覆性的转折,女性成为消费主体后,从被凝视的地位转向凝视男性。这是“她文化”出现的重要逻辑和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董丽敏教授认为,“她文化”的兴起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加强有相应联系。比如在网络女性文学中,不仅作者是女性,读者也多是女性。从主题方面看,女性主人公越来越多,无论在穿越、架空还是现实题材中都是如此。这表明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力量的崛起。

      在当代中国女性地位提高的前提下,必然会在女性群体中出现独立的文化选择、文化意识,最终形成都市女性的集体人格,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对女性的崇尚,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负面信息。刘俊副教授认为,如果这个概念不是体现深刻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的文化选择,而是指向浅表的东西——比如仅仅为了娱乐女性、促进女性消费、在甜宠萌的感官层面去代替“她文化”等浅层次表现手法,那么它肯定不是深度的集体性文化。

      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詹玲教授则对表示,“大女主”题材的网络小说的服务对象是女性读者,目的是满足女性的白日梦幻想。当代女性虽然在经济地位上有所提升,但依然面对着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所谓“生活不易加点甜”就是如此。

      刘俊副教授认为,我们不能把文化降格为某些资本流向下的娱乐手段,当前的某些现象不能完整地说明“她文化”,也不能代替“她文化”,它们不是真正的女性文化方式。不良的现象和手段只是一种渠道,甚至可能有害于“她文化”观的塑成,有害于女性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害于女性的社会地位。

      社会发展到今天,性别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两性问题,还包含了家庭关系、婚姻关系、代际关系甚至各种社会关系的冲突。董丽敏教授指出,女性不仅要看见自己,还要同时看到社会,看到历史,要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意识。这样,女性才能不仅被自己看见,也能被别人看见。因为女性不仅仅只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女性这一个维度,女性是由多重角色身份构成的;女性不仅仅是自然性的,更是社会性的。

      (《社会科学报》1.21 杜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