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11年前的“春运母亲”找到了

    《 文摘报 》( 2021年02月09日   05 版)

        巴木玉布木

      2010年1月30日,当天全国进入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这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在当晚刊发,被数百家网站和报纸转载。2011年,该照片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

      11年来,众多的询问和反馈,让记者开始后悔当年“没有留下那位母亲的联系方式”。在众多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也让周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找。随着信息一点点地拼凑,当年那位母亲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2021年春节前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周科终于与11年前那位年轻母亲相遇了。

      见到巴木玉布木时,她与11年前照片中一样,盘着头发、背着孩子迎面走来,依旧是那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她的身后,是刚刚建好的新房。从她家门口放眼望去,一座座大石山高耸入云,根本望不见外面的世界。

      “不外出打工,光靠几亩地能吃饱就算不错了。”桃园村第一书记刘剑说,“村里土地贫瘠,不少还悬在半山腰上,播下一颗种子不见得能长出一粒粮食。要是遇上洪涝干旱,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巴木玉布木家有6亩旱地,一直以种植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每年的收成勉强维持一家人填饱肚子。想吃大米要到集镇上买,但家里没有钱。2007年大女儿出生,巴木玉布木偶尔会用节省下来的零钱去买几斤大米,与玉米粉混在一起给女儿“加餐”。2009年,二女儿出生,巴木玉布木感觉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她害怕孩子们会像自己一样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就这样,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去打工!2010年1月30日,记者在南昌火车站拍到她时,正是她结束在南昌5个月打工生涯,赶着返回大凉山的一幕。

      她记得很清楚,那天一早,自己扛着大包小包,带着女儿从住处赶到南昌火车站,再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抵达成都。在成都,她花了15元钱在一家小旅馆休息了一晚,又搭乘14个小时的火车抵达越西县,从县城回到大凉山的家里,已是深夜。这趟行程,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两夜。

      记者翻开那张曾震撼人心的“春运表情”照时,巴木玉布木惊讶又感慨。她告诉记者,当年自己背包中装满被子、衣物,手拎的双肩包里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面、面包、尿不湿。她说,那一次,自己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帮忙。

      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凉山,工作是在南昌一家烧砖厂搬砖。白天上班,她就背着女儿一起搬运石砖。女儿在肩头睡着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她。巴木玉布木没念过书,不会讲普通话,除了搬砖就是带孩子。她最头疼的事是二女儿经常生病,她不知道医院怎么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家。“那张照片,正是我带二女儿回家的时候。”巴木玉布木说。

      不幸的是,二女儿回家后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2011年,她的第三个孩子在出生后10天也不幸离世。自此,她再也没有外出打工。

      正当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时候,“精准扶贫”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桃园村一改往年习惯,开始种植烟叶、果树等经济作物,她与丈夫把家里的6亩地全部改种了烟叶,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依照国家政策,巴木玉布木还享受到医疗和教育方面的资助。2013年以来,她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全部在县城医院免费出生。巴木玉布木说,“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平平安安。无论是生活的贫困,还是遭遇的不幸,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新华每日电讯》2.2 周科 李思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