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关于“春运母亲”的详细报道,见本期5版人物故事)
毫无疑问,“春运母亲”的精神质感,反映在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巴木玉布木负重赶路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与每一个人的努力生活“无缝衔接”。这也是11年前,很多人看见“春运母亲”照片时内心最柔软处一下被击中的根本原因,更是11年后,很多人再次看见“春运母亲”时依旧热泪盈眶的根本原因。
时代变迁、社会转型,都会使一些特殊群体遭遇特殊的困难。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地区,一些少年儿童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农村地区,又有一些少年儿童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亲子分离,成为留守儿童。
以巴木玉布木为典型代表,一些贫困地区的女性承受着比男性更大的苦难。家境贫困加上传统思想的偏见,使她们得不到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迫于生计,她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身为女性,她们却从事着跟男性同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往往还要同时承担生育和抚育孩子的重担。
尽管《孩子,妈妈带你回家》这张照片感人至深,但它并没有直接改变主人公巴木玉布木的命运。11年来,人们甚至完全不知道她是谁、身在何处。真正改变她的生活和命运的,是国家“精准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得益于国家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她的儿女们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摆脱了母亲“不识字”的命运。
巴木玉布木生活和命运的改变,仅仅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国家“精准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随着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完善,过去8年,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无数“春运母亲”不再被生计重担压弯脊梁,无数孩子也不再颠沛流离,得到了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实施之间,可以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失学少年、留守儿童、贫困母亲、女性农民工身处边缘地带,常常无声无息、面目模糊。通过媒体报道,他们被看见、被听见、被感知、被共情,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命运困境,得以成为公众和舆论的关注点。要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还是要依靠机制化、制度化的政策安排,依靠公共政策的持续发力。
如果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能够更进一步,被纳入政府的决策视野,推动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那无疑有助于在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之间互成正向反馈机制,有助于解决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红星新闻、光明日报客户端 2.2、3 伍里川 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