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丁旦,想把他和“海归”对应起来,似乎并不容易。一米八的壮实个子,脸上架一副黑框大眼镜,衣服上、裤腿上满是谷屑,活脱脱一个下地农民。不过,墨绿色工装里的贴身T恤上,赫然印着一排可爱的卡通向日葵图案,掩饰不住他“90后”的身份。
土气中透着洋气,洋气中散发朝气,记者试图走进这个年轻人的世界。
丁旦的母亲王秀萍,13岁开始,在江西高安乡下走村串巷做裁缝,夏天卖冰棍,冬天卖水饺,开过载客三轮车,和男司机“抢生意”……她说,自己一辈子是苦过来的。2007年,她和当“教书先生”的丈夫丁奋勇创办了粮油公司,进入粮食加工行业。经过10多年打拼,公司已成长为年产量4万吨、产值2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她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强人”。
2015年9月,丁旦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消费者市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何去何从?一家人为此争论不休。
“海归”儿子要回家种田
“本科毕业出国时,就没想过以后待在国外;选择专业,也是为了回公司接班。”异国虽好,终是他乡。丁旦天生有着一种浓重的乡土情结。“百善孝为先。爸妈就我一个儿子,我不回来,他们老了谁陪伴?”记忆中,从小学六年级起,他就开始帮妈妈外出送货。
“从小闻惯了泥土味,吃惯了百家饭。我觉得乡下和城里唯一的区别,就是送外卖、收快递不方便。”他调皮地说。
丁旦说,他选择回乡也源于倔强的个性,不服输。他常想:“我家的米品质这么牛,没理由卖不过别人!”
那天,他在电话里把“回家种田”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家人。果不出所料,家中立刻“炸了锅”。
王秀萍焦急地说:“我和你爸辛苦一辈子,不就是图你走出农村,在城里好好生活吗?”舅舅斥责道:“家里花130多万块钱供你留学,你回来当农民,胡闹!”
经过几番较量,家人的集体反对最终没拗过丁旦执着一念,大家只有各让一步。王秀萍提出了一个条件,丁旦必须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中选一个,求职待满两年,入职必须是现代企业。
“直接回乡接手企业,吃的是我的老本,接触的是上一辈的人际圈、旧观念。送他出国深造,逼他在大城市求职,就是为了不再吃没文化、见识浅的亏。”王秀萍说。
丁旦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上海。那时,王秀萍只给了儿子一个月生活费。在两年的“沪漂”日子里,丁旦一个人在现代都市里闯荡,亲历着现代观念的冲击与碰撞。他在一家大型广告传媒公司上班,每天接触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为大企业做产品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方案。2017年底,他结束“沪漂”生活,回到了家乡高安市石脑镇。
第一年,因为天气不好、经验不足,种粮没怎么挣钱;第二年,因公司发展步伐过快,大量流转土地,下半年又遭大旱;第三年,疫情、水灾、虫灾、低温凑一块儿,又亏了不少钱。
丁旦抬头看看天,说道:“老天爷不赏饭吃,可还得扛着。我就不信那么倒霉,今年再碰上坏天气。”语气中充满了一种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
被丁旦“鼓动”一起回乡的,还有南京农业大学种子专业毕业的初中同学高亮,江西机电学院设备专业毕业的表哥肖文,年轻的同乡胡鹏……他们建立荷悦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机团队,定下目标:“要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适度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丁旦回乡的第一件工作,不是卖米,而是种地。王秀萍说:“既然务农,就得从种地做起,不熟悉土地、粮食、农民,怎么在农村闯天下。”加工厂以前做订单农业,收别人的粮食加工,王秀萍早就希望建立自己的种粮基地,保证优质粮源。儿子回来正好一举两得。
回乡后,丁旦和公司普通员工一样,拿着每月3000元的工资,开始在附近村镇四处转,流转农田和荒地。
这些年,“钉子”没少碰过。渐渐地,丁旦开始明白,和农民打交道得有“门道”、接“地气”,和他们“一个鼻孔呼吸”。
他脱掉皮鞋换上泥靴,脱下西装披上工装,把自己打扮成地道的种田人。见到村民,学会了嘴上抹蜜“老哥老嫂”“大伯大妈”叫个不停,敬烟递水频献殷勤。有一次,在汪家圩乡流转土地,为获得村民信任,他连夜赶出了田地规划方案,装订成册,送到村民手中,并邀请他们来公司考察参观。村民和乡干部开始熟悉这个年轻人,喜爱这个年轻人。
2018年以后,公司流转的土地从无到有,2000亩、6000亩、12000亩……经过几年发展,公司目前流转土地及订单农业的总面积已达5.9万亩,全部用于种粮,“明星企业”的光环上又有了一个新头衔——“种粮大户”。
拿地难,种粮更难,丁旦和高亮都是“门外汉”。2018年,瑞州街办东方红街道一块200多亩的荒田,由于对田块情况不了解,又不懂及时追肥、放水,正常亩产千斤的产量只收了600斤;当年,龙潭镇樟树桥村一块200多亩的地,因为种子品种、播种时间等环节失误,种出的稻子品相不好,只有全部当饲料处理……
适度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2019年,石脑镇文家村一块300多亩的地里,亩产终于达到了1100多斤。验谷员看到金灿灿的稻子,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两个90后大学生种出来的。他赞叹说:“这是我今年验到最漂亮的稻子!”
“坚持,只为一碗好米!”
在高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旭眼里,丁旦是一个情商高的小伙子。“对村民、对员工很温和,对农村很有感情,年轻人这样很难得。”黄旭不住地夸赞道。
石脑镇丁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毛生的手机里,存了不少丁旦的工作照,有田里的、有厂里的、有村里的……他打开一张照片对记者说:“看,满身泥土,大热天在田里查病虫害呢。丁旦上进,有孝心,一家人对村民好得很。”
10多年来,王秀萍是村民眼里的“好人”,丁家村的“好媳妇”。平日里,组织爱心商会、企业、志愿者走访慰问贫困单亲母亲、孤残留守儿童、贫困孤寡老人,参与村里修桥修路、文体活动,她都是领头雁。
丁旦接过了王秀萍的“爱心接力棒”。从2018年到2020年,他带领合作社,为石脑镇374户贫困户提供小额金融入股业务,全镇贫困户每年户均获得1000多元分红;托管农户土地近1500亩,降低产业化联合体内成员生产资料成本20%,托管土地平均每亩节省成本90元;提供超过600个田间工作岗位。
与种一季中稻相比,种早晚两季稻收益相差不大,却增加了许多人工和管理成本,农民种早稻积极性不高。有一年早稻播种季节,高沙村党支部书记找到丁旦,为难地说:“村里还有400多亩地荒着,村民不愿种,咋办?”
丁旦当场表态说:“我来种,保证5月份地里有禾苗长出来。收完稻子,我再把地还给村民种晚稻。”
2020年,丁旦响应国家扩种早稻保产量的号召,种了6000多亩早稻,在当地种粮户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当年,高安市早稻扩种面积达69.9万亩。
“年纪轻轻,你的选择与同龄人如此不同,为什么?”记者不解地问道。
他拿起笔写下四个字:百年企业。
丁旦回乡后,把他的专业、经历、见识,全部倾注到了这棵“稻子”上。他和团队把公司目标定位为一句宣传语——“坚持,只为一碗好米!”
(《新华每日电讯》1.26 陈春园 顾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