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初婚男性有过婚前同居的比例由1980年的4.26%增长到2014年的35.73%,女性则由1980年的4.18%增长到2014年的35.96%。非婚同居在当代中国日益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将经济学视角纳入亲密关系的讨论中,透过转型期中国城市青年同居经济实践方式的主体性叙述,可以发现,一方面,个体化崛起以后个体主义同居实践的确在中国社会出现,许多城市青年开始自主地选择爱而不婚的同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青年的同居经济实践也更加强调个体欲望的自我满足,这既是城市青年出于个体对浪漫爱情的积极表达,也是个体对市场经济时代婚姻家庭工具性的短暂逃离。但是这种处于个体生命变迁特殊阶段的爱而不婚的同居实践既没有在当代中国成为主流,也没有挑战婚姻家庭的边界。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主义文化依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底蕴”,受到婚姻制度设置、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不足等结构性影响,许多城市青年都渴望在同居关系的持久化发展中实现抱团取暖的合理规划和合作共享,既可以实现婚姻缔结的物质要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释放婚姻家庭的社会保障意义。同时,伴随个体生命历程的变迁,婚姻意愿的流变直接导致了同居经济实践的动态发展,以及强调自我欲望满足的个人主义同居经济实践也呈现了工具性关系主义特征,进而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生活成本。
(《中国青年研究》官方微信号 1.21 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