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16日 星期六

    我们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16日   07 版)

        ■武志红

        一个人这辈子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我对人性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并且,以我咨询和生活的经验,从不构建深度依恋关系的人,不管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善良、友好,内心中实际上都有太多的黑暗和敌意。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讲,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恋像是你把动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恋和全能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集中论述了“全能自恋”的概念。即婴儿一出生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一动念,世界就应该按照他的欲念给出回应。如果世界总是不给出回应,婴儿就会生出自恋性暴怒。他不能接受自己有这么坏,这时就会把这份坏投射到外部世界。这就变成,他觉得外部世界有一个“魔鬼”,这个“魔鬼”让他感到恐怖,所以他打造了铜墙铁壁,和这个“魔鬼”隔开。但是,这个铜墙铁壁打造出来后,也意味着,他将自己困在了里面。

        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科胡特认为,妈妈对最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一个角色——自体客体。所谓“自体客体”,就是你的确是客体,在我这个自体之外,可我觉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你,即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允许儿童“使用”自己。

        我的一位来访者,从来不使用我们咨询室的纸巾,并且总是坐得非常端正,好像是她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她的手脚不能伸出笼子之外一丝一毫。有一次,我们约了下一次的咨询时间。她从外地来,得早上5:30起床,我建议向后推半个小时。但她不敢,生怕会耽误我的时间。这可以理解为,她丝毫不敢“使用”我。当一再确认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后,她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也第一次使用了咨询室的纸巾。等回到家之后,她发现自己也能“使用”父母了。以前,她对父母都极其客气,家里总是像坟墓一样了无生气。后来的某一天,她站在家里的客厅,突然一句话从心底升起:“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

        依恋最好是在孩子的时候完成,如果一个成年人还没有学会依恋,就会变得很麻烦。如果依恋没有形成,该怎么办?我们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去看看孩子、看看小动物,会看到生命原本的样子:一方面,他们(它们)会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它们)都在寻找情感依恋。当有依恋存在后,一份满足感会油然而生。

        生命力只有一种,当自体的生命力在关系中被客体看见时,就会成为好的生命力,如热情、创造力与爱;不被看见时,就会成为坏的生命力,如怨恨与破坏欲。可以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与我们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因为我们容易认为,外部世界是坏的,可我自己还是纯净、美好、善良的。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会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我们几乎必然做的一个选择是,切断头脑和自己身体的联系。而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联结时,我们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此可以推论,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迟钝,因为身体和自己头脑的联结被切断了。相反,在自由和爱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敏感,因为身心合一。所以,自恋和依恋并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其背后有极深的意义,一如我提出的一句话:“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