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崛起,逐步蚕食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后,开始了对巴尔干的侵略征服。战争摧毁了当地的经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扩展了其“多元性”。这成就了维也纳的多样。
维也纳真正的黄金时代是19世纪。工业革命为维也纳带来了财富,但其背后是奥匈身为一个“老大帝国”的困境。外部沙俄对巴尔干虎视眈眈,新兴的罗马尼亚与意大利又不断试图挑战其中欧霸权。内部民族争端不断,同时政治改革迟缓,仍是一个半专制君主国。
奥地利的保守政治环境,让很多自由主义者或中产阶级难以进入政坛并一展抱负。由此,维也纳诞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咖啡馆文化”。
维也纳咖啡馆林立,许多中产阶级喜欢聚集于此谈天说地。他们往往是作家、小商人或是律师之类,在此大谈文学或政治观点。
茨威格也是咖啡馆的常客,他笔下如此描述维也纳咖啡馆:“相当于某种民主俱乐部,以便宜的价格,向每个人开放。每个人都能点一小杯坐好几个小时,聊天、写作、玩牌、收邮件,最重要的是,消耗掉大量的报纸和杂志。”
维也纳的学术圈子很小,人们互相之间也都认识,这造成了一种亲切、温和的学术环境。在咖啡馆内诞生了奥匈帝国的许多重要学术人物,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塔、哈耶克、熊彼得等等。他们都曾流连于此。
宽松的政治环境也让维也纳成为了中欧著名的“流放地”。大量外国,尤其是俄国革命者出走维也纳。如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等,都曾来往于此。
狂野的维也纳也是中欧冒险家和失意者的去处。希特勒在父母双亡、考取艺术学院失败后就一直流浪维也纳街头,靠打零工或卖画为生。他也是咖啡馆的常客,并很有可能在这些政治沙龙中学到了辩论技巧,未来他将依靠这些统治德国政坛。
1913年,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希特勒和正在当汽车工人的铁托都在维也纳,他们可曾在街上擦肩而过?可曾在咖啡馆邻桌而坐?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