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05日 星期二

    援疆桃乡人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05日   08 版)

        李广富在采摘“平洛大桃”。

      辽阔的新疆,有个吐格曼贝希村,位于南疆的和田洛浦县多鲁乡,村子邻近县城,本应是物阜民丰之地。可是,这里白花花的盐碱地,成了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的羁绊。2019年,刚跨进正月门,北京桃乡平谷的李广富带领几位桃农,不远万里,冒冰雪严寒,顶漫卷风沙,抵达这里破土拓荒,移苗栽植“国宴桃”,不辱“西游送经”的神圣使命。“试验示范田”的桃苗,当年扎根长叶,翌年开花结果。终于使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蝶变成了壮美的桃花源,带动一方乡亲以大桃产业致富,为洛浦这个曾经的全国重点深度贫困县摆脱贫困闯出了一条新路。

      “西游送经”,这一程,近万里,驾驶皮卡,跑了三天三夜。傍晚,他们终于抵达洛浦县。

      第二天,李广富带领四位桃农,来到洛浦县多鲁乡吐格曼贝希村,察看即将移植桃苗的400亩土地。脚一落地,顿时心凉,从头顶凉到了脚跟儿。这是什么土地哇?枯草丛生,扒开草丛,下面白花花,手指一捏,竟成块块儿。这是霜嘛?不是,是盐碱。好大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哇。

      李广富掏出手机,给远在北京的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史长利打过去,汇报情况。传过来的声音是:“老李哇,你眼里不要只有盐碱,更要看到新疆洛浦全年冬季时间短,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咱们不是去送‘唐僧肉’,而是破土创业,为当地强心造血,酿出一眼活泉甜水。”

      隔日,史长利就带领从北京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请来的专家飞来了。几位专家支招:树下多种四翅滨藜等牧草,树穴下多铺撒酸性农用肥,与盐碱中和,多施用生根粉等等。这自然给李广富陡添自信。可是,他觉得,这些管了一时,仍管不了长久。当地村民是怎样治理盐碱地的呢?他想解开这个谜。

      这天,他去找在洛浦县挂职副书记的平谷老乡许申男,请他帮忙,聘请一位既懂维吾尔族语言,又懂汉语的当地盐碱治理专家。许申男把曾任洛浦县农牧局局长的木塔力普·阿布拉推荐给他,说: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阿布拉说:“土地要深耕,晒太阳,蒸发掉盐碱,再深挖盐碱排泄渠,宽8米,深3米。然后地里大水漫灌,水把盐碱溶化,排泄进渠,只是投资太大了,要用深耕机、挖掘机等等。”

      李广富一咬牙,购买机械。前面,7台割草机割草,后面,3台深耕拖拉机深翻,又启动挖掘机开挖6条盐碱排泄渠,总长3500米,再开挖大型蓄水池——昼夜连轴干。

      栽树前夜,他通宵难入睡。

      一大早,史长利赶来了;一同坚守洛浦的关伟、岳艳玮赶来了;他从桃乡请来的九位桃农,纷纷赶来了。大家一起指导当地村民栽植。多鲁乡党委书记率领全体机关干部前来支援,共同栽植下一棵棵葱绿的小桃苗,更栽植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

      “招工启事”发出去,来了一部分村民,可是,交流,语言不通;出勤作息,生活习俗不同。要消除隔膜,先从“交心”开始。

      阿尔孜古丽是当地的贫困户,家里有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在上幼儿园,全家人生活靠她一人务工维持。赵林焕与她同龄,主动与她接近,手把手教她嫁接桃穗、剪枝、疏花、疏果、套袋。阿尔孜古丽天资聪慧,中专文化,她懂得赵林焕良苦用心,心怀感激,精心操作。

      阿尔孜古丽每月有了三千元的收入,家里买了全自动洗衣机、摩托车。尤其是她成为了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能手,并将技术又教给姐妹们,带动起一群乡亲。

      村民麦赫木提年近七旬,他自告奋勇来桃园务工。李广富教老人剪枝技术,并给予更多照顾。麦赫木提暖在心头。

      正值小桃苗生长时节,大量融化的天山水涌入桃园,眼见桃苗要被冷水淹没,麦赫木提老人挽挽裤腿,“噗通”跳进冰凉的积水里,蹚在齐腰深渠水中,清理淤泥杂草。

      这令李广富十分感动,他尊敬地称呼麦赫木提为“大叔”,并安排老人女婿、女儿进桃园学习技能。一家人常聚一起切磋技艺,进步很快,家庭生活也有了大的改观。

      一季节下来,桃园吸收了当地两千多人次就业。李广富请平谷来的桃农当师傅,分组耐心细致演示,指导当地村民树下操作,他把这叫“领进门,传真经,不让一人走错门”。

      “庭院经济”成为发展桃产业新起点。他给本村三百余户发放桃苗,每家六棵。又受平谷大华山镇委托,向洛浦县两个镇四个村460个贫困户发放桃苗14000棵,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不出庭院就能熟练管桃,当地村民伸大拇指称赞:“北京桃乡兄弟,亚克西!”

      新疆的六月,阳光娇媚。挂桃枝的一个个套袋解开了,露出了一颗颗娇嫩的桃脸,渐渐的,小娃娃似的俏脸染上了红胭脂,“早黄蜜”“澳油”“中油蟠7号”等优质品种赛着劲儿开长,一天一个样儿,越长越俊俏。

      这天早晨,李广富蹲在桃树下,观赏着,品咂着。他终于情不自禁轻轻摘下一颗“中油蟠——这蟠桃长得多么像中秋节的月亮啊,圆圆扁扁,光鲜透亮。他放进嘴轻轻一咬,皮脆瓤厚,甜汁溢口,如同注了蜜。这一刻,泪水簌簌淌流,与甜汁交汇,抹一把泪,黝黑的脸膛终于绽放出花似的笑:咱来新疆干啥?还不是像蜜蜂,来酿香甜的蜜!

      (《北京日报》2020.12.22 于建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