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接二连三,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自杀现象只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冰山一角,在自杀现象的背后是发生率更高的各种心理疾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将是未来社会的财富,会创造一定量的物质财富,是社会稳定的正能量,能提升国民的总体幸福感,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但在创造物质财富上受到限制,而且会耗费大量社会财富,降低国民的总体幸福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让我们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以抑郁症为例,有统计表明,其在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141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负担481亿元人民币,总经济负担达到622亿元人民币,抑郁症的治疗代价约占中国卫生总支出的3%。由此管窥,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让我们的国家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治病寻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持续高发,原因何在?
第一,当今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认为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往往是成人,殊不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年龄正逐年下移,严重威胁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经由家庭和学校逐级累积传递至儿童,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等现象日趋严重,使许多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从小就处于巨大的学业压力之下,经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第三,社会转型。在一个稳定的传统社会中,价值观念往往是明确的、一元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转型社会中,价值观念往往是模糊的、多元的,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不断形成中的儿童容易造成消极影响,无所适从而心理失衡。这些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破坏了儿童心理健康的诸多保护伞和安全网,加剧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早识别”指父母和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儿童心理问题的判断指标:一是日常行为是否正常;二是社会功能是否正常;三是思想认知是否正常;四是情绪状态是否正常。“早干预“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中介机构及时进行干预,尽可能地把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地避免心理问题恶化为严重心理疾病。“早治疗”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的社会专业机构能及时介入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的治疗。
(原题:《对症下药,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光明网 李文道)